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质浩 《东南传播》2015,(12):118-119
近年来,电视新闻产生了普遍的娱乐化现象,表现为弱化对严肃信息的传播,新闻报道目的是追求社会轰动效应等。担负着社会责任,具有向公众传达信息功能的电视新闻出现娱乐倾向无疑是对新闻界以及社会的伤害,有必要深究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象下的原因。笔者主要从电视媒介本身特性,媒介经济,受众需求角度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进行解析,希望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揭示媒介娱乐化的本质、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晓示媒介娱乐化的动因、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示媒介娱乐化的生态,以期帮助人们全面、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娱乐化:媒介产业边界拓展的主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笑 《视听界》2006,(2):41-43
一、娱乐的泛产业化与其花费许多精力去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和适当尺度,倒不如客观地来分析一下娱乐本身的合理性,进而理解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媒介产业娱乐化的必然趋势。当我们把娱乐不仅仅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同时也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来看待时,我们会发现:不仅媒介产业如此,众多产业的娱乐化取向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娱乐是人类的普遍意愿,这一意愿本身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愉快情绪体验”的特殊商品,同时也可以作为任何其他现有商品的附加价值而存在,具有极其广泛的文化和经济适应性。最重要的是,娱乐所提供的“独特附加值”是以价值共…  相似文献   

4.
媒介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介的娱乐属性无限地扩张和深化,事事都在娱乐的进程中进入公众的视野,甚至一度有掩盖其他媒介属性之意.而政治娱乐化作为媒介泛娱乐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子现象也已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从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电视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不仅娱乐节目在质和量上都泛滥开来,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甚至新闻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势头.当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余热未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又开始炙手可热,电视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媒体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我们是否会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贺庆玲  刘斌 《新闻世界》2010,(6):136-137
娱乐是媒介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注意力经济时代,娱乐的作用越来越显要。同时,媒介泛娱乐化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本文分析了媒介娱乐的正负功能,探讨如何正确运用媒介的娱乐功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7.
“娱乐至死”的担忧虽有道理,但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媒介体制,缺乏对中国式娱乐的深层认识,忽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娱乐解放力和转型中新闻体制的双重性挤压所带来的娱乐偏向力,忽略了媒介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解构文化的同时也在昭示着现代文化的某些品格。娱乐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通过媒介受众的主体参与和媒介意识的养成,来形成媒介娱乐化的主体启蒙价值的,其良性发展需多向度规范,而糅合我国群众性政治取向的大众文化思路,则可以突破对媒介娱乐化的单向批评,以更加理性的、务实的、建构性的取向来实现媒介文化的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8.
岳璐 《东南传播》2010,(5):19-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在表现形式、媒介市场、媒介功能等方面向娱乐化的倾斜姿态势不可挡,娱乐化成为当代美国传媒业的主导生存策略。根据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传媒娱乐化不仅仅是一个个书写欲望、指向感性的媒介文本,更是一种渗透到市场化媒介每一根神经的制度设计,表现在传统的编辑经营分离的制度被打破以及整合营销的市场理念进入媒介的编辑制作过程。美国传媒娱乐化现象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是消费文化以及传媒业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化合产物。  相似文献   

9.
陈娜 《新闻知识》2012,(12):49-50,22
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使"娱乐化"手段渗透到各行各业,品牌也开始利用娱乐化手段来进行传播。本文认为"娱乐化"是信息海量化、媒介互动化、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并尝试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对此现象进行解析,同时也提出品牌传播"娱乐化"面临着"限娱令"的限制,传播难以保持持续性,以及互动媒体的不可控性等困境。  相似文献   

10.
闫敏 《新闻知识》2012,(7):80-8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界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突显,当今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事实上,虽然新闻娱乐化对当代中国大众媒介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特征、影响、利弊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力图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得出一个客观的解读和认识,使人们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从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将其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受众享受电视媒介带来的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过度的娱乐消遣当中放纵沉溺,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能力,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语言将或成真。本文分析电视媒介娱乐传播现状,探究电视媒介过度娱乐化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电视媒介娱乐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冷彬 《新闻世界》2014,(7):37-38
由于媒介的娱乐化趋势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娱乐化。本文着重分析了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必然性和具体表现。并对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给予理性审视和反思,分析体育新闻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媒介娱乐事件中探寻媒介的隐观,解释其文本特征,并对此进行反思。媒介隐喻观的核心是娱乐。在泛娱乐化的影响小,媒介隐喻势必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闻娱乐化趋势之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最后则发展到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  相似文献   

15.
马路平 《新闻世界》2014,(1):163-164
2012年7月至2013年初,韩国歌手朴载相(绰号"鸟叔")的一首《江南Style》引发全民娱乐狂潮。本文通过分析这股娱乐潮产生的大众文化背景、追求娱乐的社会心理背景以及电子媒介时代背景,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分析电子媒介时代娱乐化的单向度宿命。  相似文献   

16.
媒介生态是媒介、社会和受众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文化。本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这一近年来显著现象,认为传媒实力不足以逃避监督政治权力、传媒市场化运作、传媒消费主义三者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生态的消极作用,即媒介生态资源多样性面临危机;媒介生态结构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7.
冷春燕  王世华 《新闻界》2013,(18):63-67
针对23个省(市、自治区)的807名"80后"青年进行调查发现,该青年族群的媒介消费特征可简要概括为:青睐新兴媒介,热衷消遣娱乐,上网已成习惯,消费目标固定。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媒介消费的趋势:惰性化、娱乐化及异化。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承担着弘扬正气、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但这与娱乐性并非不可调和。尤其是都市类新闻媒体,其受众的特点更决定其报道不能太硬,寓教于乐,更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娱乐化的兴起,揭示了这样一个媒介功能信号:媒介的服务效能已经浮出水面,发挥出有别于以往宣传教育、舆论监督、信息传递功能的独特意义,而且正日益受到新闻实践者的推崇。当前,如何恰当运用娱乐手段,以服务为目的扩大受众群体.提高媒体竞争力,已成为都市报、晚报等新闻传媒的普遍共识。因此,在都市新闻的娱乐化写作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娱乐化"是指伴随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而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形式上追求新闻的故事性、吸引力,以致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它是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也是整个传播环境泛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0.
刘天娇 《新闻世界》2010,(12):62-63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开始进入中国的媒介研究领域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分析了电视娱乐化现象的本质,研究了应当如何解读和使用“电视娱乐化”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