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根据新课标要求与现代阅读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本文试就此作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于瑞生 《快乐阅读》2011,(17):22-23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  相似文献   

3.
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阅读素养是PISA评估循环核心之一。PISA视野下的阅读素养具有多维度、主体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活动",为立足于社会做准备。阅读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参与文本之间进行积极互动与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文本的全面、整体理解是阅读素养观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上,阅读素养观也区别于传统的阅读观。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真理性知识的习得。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学为学生回答问题给予支持;教学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现代教学观下,学生是问题的"回答者"。后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互动对话,生成新的认识。后现代教学观下的教学为学生提问创造空间;教学过程重在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是学生提问的协助者。后现代教学观下,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在后现代教学观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建问题情境,开展批判性学习,践行个体性评价,让学习者敢于、易于、善于、乐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更倾向于生成性.是生成的课堂。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人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思想、意象或人物,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我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营造一个开放、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深化思维、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1]。要将阅读文本内容生成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人文素养与阅读能力必须依赖过程。脱离过程谈阅读教学,无疑会淡漠人的存在,遮蔽阅读文本价值,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因此,把握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性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人的一种心智活动,是多种心理活动参与的思维过程。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会阅读的人谈不上高效率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是,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三、正本清源:阅读价值指向“培养终身阅读者” 阅读教学是诱导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生成与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从寻求理解到自我理解的建构过程。所谓寻求理解,就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具体化解读,感知文本形象、体验文本情感和领悟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景时 《中国特殊教育》2021,(4):14-19,50
融合教育产生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融合教育看待学生差异的观点带有浓重的后现代色彩.融合教育后现代差异观体现在本质观、价值观、生成观三个方面:学生的差异是"常态";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资源";学生的差异来源于"社会建构".然而,融合教育后现代差异观存在着三方面内在矛盾:后现代理想与现代路径之间的矛盾;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多重对话的实践过程。作为其中“物”的因素,文本意义既有其确定性又有其生成性。在生成性语文课堂中,立足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阅读需要,文本意义便可能呈动态生成。笔者认为文本意义可以在体验中生成。  相似文献   

14.
邢汉林 《陕西教育》2005,(10):21-21
现代阅读“对话”理论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自主阅读的生成基础是“倾听”,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在经历各种体验中实现的,因此阅读教学要维护读者(学生)对文本的“倾听”;而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也是读者对作品不断思考,创造的过程,阅读不应只是对范文  相似文献   

15.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当代诠释学将文本意艾的生成看成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等诸多要素"视域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握这一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无疑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现代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状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在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个体性和知识的非良构性。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语文课外阅读的变革。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对话阅读观、自主阅读观和实践阅读观为主要特征的新阅读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设定《语文标准》目标的时候,也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基于这种理念,究竟如何来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  相似文献   

19.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后现代知识的理解性、境域性、价值性特点重新阐释了现代课堂教学取向:课堂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目标从事先预订到动态生成;师生关系由教师权威走向彼此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20.
黄忠敬 《早期教育》2004,(7):U004-U004
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课程。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经验的结构在社会中对知识进行不断重组与建构,它强调的是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奔跑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的活动。这样,课程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此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而又开放的、灵活的、情境性的、时间性的并与现实相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