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蕴含的独特的情感和美感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用于"纲要"课教学的音乐作品,建议选择反映时代特征的主旋律作品、反映特定历史事件的作品、影响深远的作品以及为广大民众所传唱的作品,坚持教学"讲—赏—唱"相结合,感性审美与理性引导、史实与音乐作品、教学需要与学生兴趣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艺术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康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空白"叙事手法增加作品的信息量、召唤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空白艺术的引入不仅使康拉德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复杂的现代经验和多变的社会现实,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作品的丰厚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4.
<正>广东省工科公共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核心思想是融工科"验证、探索"等实验教学理念及公共艺术科研成果于工科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构建工科公共艺术创新育人体系,嵌入工科人才培养的整体视阈,促进艺术审美相融合,探索"专业能力+艺术素养"的工科育人模式,实现培养艺术科学家和文明思考的工程师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出生于福建仙游的人物画家李霞,志存高远,毕生勤学修炼,取法乎上,广博纳取,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传统人物画的延续和发展贡献不凡,被誉为人物第一家。李霞于日据中期(1928年)东渡台湾,广交墨缘,传艺授道,积极传播传统绘画艺术,深受台湾社会的关注与珍爱,为日据时期台湾传统绘画传承作出了贡献。李霞的艺术以其具有传统儒学精神,蕴含闽台共有的民间信仰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台湾社会对传统绘画精粹的审美愿望和需求,使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台湾民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找到了归宗的认同感,并激发内心情愫,重拾和坚定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自我信心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象山民间传统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渔文化"内涵,传统剪纸艺术是其视觉化呈现的典型代表。运用图像人类学理论加以阐释,是属地民众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发展,其图像与符号在"人与图"的关系中,展现出民众的生活情感与生命宇宙哲学观,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旨趣与艺术形式,为解释其自身的艺术与审美提供原始而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的确立有着多重原因,既来自于她们对自身生命的审美体验,也来自于被排除在传统文化中的公共领域。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表现为自叙的方式,也表现在身体、记忆、镜子、花卉等艺术语言,这一方面开拓了女性艺术的创作资源,确立了自身性别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造成了艺术表达的不断重复,阻碍了女性艺术成为伟大优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迹象"是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随时都会发生演变的一种行为。本文将借助钟孺乾先生的"迹象论"观点,分析地标性建筑黄鹤楼的艺术特点,力证一种"文化迹象"的存在。从建筑文化角度,探求文化迹象的构成因素,及其在高阶艺术审美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将波普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影响持续至今,他的话在今天看来极富有预见性,他的作品有浓郁的"商业化"的特征,而这种艺术与"商业"的联姻体显示出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本文以大众文化作为研究视角,从艺术的边界、审美的变革、众声喧哗中的历史三个角度切入,通过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和艺术思想的分析对有关其作品和思想的争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台湾自2001年9月正式施行"九年一贯"教育改革以来,至今已十个年头,这场当初为全台人民所关注的教育改革结果如何,改革是否真为台湾教育带来了朝气和动力,中小学教育是否已经走上"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本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的轨道?其改革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及时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两汉时段,出现一个独特的理论内容———屈骚批评,即诸多学者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各抒己见,发表评论,做出思想和学术意义上的价值评判,客观上呈现出批评与反批评的论辩态势,形成了较早的学术探讨热点。其中的学理与情趣饶有兴味,反映了汉代先贤的政治思想、文艺观念与生命意识,值得当下学人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赞,是附在史传后面独立出来的评语,为司马迁所创,司马迁《史记》称之为“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反汉书》皆称“赞”,到这知权《史通》及后代史书就大多称“论赞”,司司迁在他的“太史公曰”即论赞部分中,通过对所记人物的褒贬,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情感,丰富感受和人文关怀,同时,他的每一篇论赞都是一件元比精美,色彩斑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基于自建双语金融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参照社会建构理论——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遵循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特性,建构了新型的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实验。通过一系列的质性、量性效度验证,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翻译能力有效,并支持了前期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5.
目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角色转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已经迫在眉睫,政府加强其公共服务职能。与此同时,乡镇政府也在进行角色转换,乡镇干部重新进行职能定位,加强其公共服务职能。本文探讨了乡镇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依据、面临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公民新闻的崛起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新闻是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码相机和DV的普遍使用,网络公民新闻已经兴起。网络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骆驼戏”仪式表演是撒拉族所创造的文化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产生方式与艺术表现诠释了撒拉族人的族群历史及生存传统。在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如何传承“骆驼戏”仪式文化,将其“本真”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值得重视与反思的。在传统不断地被革新后,我们期盼看到革新后的古老仪式散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不是被取代或消逝。  相似文献   

18.
将清代饶平与台湾两地在经济、宗族、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为例,通过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间碑刻、族谱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对饶、台两地的密切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持续迁台"是清代早期饶、台两地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宗族乡亲为基础的地缘组织是饶、台两地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这样的纽带作用表现为既延续了原乡的地方文化传统,同时,又与台湾的宗族乡亲保持着密切的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素有“蜜橘之乡”的南丰县又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较好地保存了原生形态特征,对旅游民众的开拓进取、文化教育和人际和谐等均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art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England to gain insights into two art education system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art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 To achieve this aim, a cross‐cultural study using a multi‐method approach was adopted and data was collected over three years of full‐time study in England and four academic years of reflection on teaching in art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revealed how complex and hazardous it is to state categorically w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ally are between two art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s, especially in a subject as ill‐defined as art. Nonetheless, this study did produce som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two art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aspects of (1)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provision, (2)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3) art curriculum policy and delivery, and (4)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ing art teachers' attitudes and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