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兴象、比德育象和审美意象。这三种意象既代表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的历时发展,也构成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方面的共时结构。《诗经》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比喻型和象征型三大类。这三类意象鼎足而立,各自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和特色,又密切配合,相辅助相成地建构出一篇篇富于艺术表现的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语.阳货》中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后世一些学者往往将《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作为增加自己学识的名物来予以接受。然而这对于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理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诗经》兴象中的各种鱼类兴象,在其自然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和文化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和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健,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和植物意象较为常见,这些比兴不仅有一些超越伦理的艺术因素,而且与民俗风情及古人对某种植物的特殊理解有关,因此,正如历代大多数文论家所说,这些植物比兴与诗的内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诗经》中不少植物比兴与水意象常常同时出现。从微观的角度看,植物比兴尤其是植物兴象与诗的内容关系正是通过它们与水意象不同程度地互相结合、互相影响而充分宴蜘.的.从而佴拼了诗中恩摁情感的表达.《诗终》中植物比与水意象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鸟类物象繁盛复杂,这些鸟儿不应单纯作为起兴的名物来看待,它们构成了《诗经》中鸟的兴象世界.本文试从原始兴象、比德兴象、审美兴象、物候兴象四方面来分析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鸟类世界.  相似文献   

5.
论“兴象”     
“兴象”是由殷Fan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而言的,而殷Fan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而言的,乃是指具有审美感兴特征而意余言外的艺术形象,《河岳英灵集》所收盛唐诗作提供的艺术形象大多兼具审美感兴特征和意余言外的特色,“兴象”这一范畴可以说是对这一显特色的理论概括,它较之“意象”更为强调了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意”的审美特性,殷Fan之后,“兴象”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少学理论批评家多既言“兴象”又言“意象”,而往往是在此“意象”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来言“兴象”的,可见“兴象”是对“意象”的超越,或说“兴象”说是“意象”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诗经》中以鸟类起兴之诗追求探源,说明:(一)此类诗内容皆与家邦有关,可能来源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而在《诗经》中已扬弃了原始宗教观念,成为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二)此类诗起兴部分从形式结构考查,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层次分明的特点,有的明显是引用熟语——民谣,证之以《易经》,亦有类同之处,故推论《诗经》成诗之前,有可能这些兴象之诗已出现,经口耳流传,后人采入《诗经》而成起兴之句.后世遂总结归纳出“兴”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兴象”是盛唐文学理论家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本文以理论与创作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殷番的“兴象”说进行研究。从创作主体入手。对“兴象”说进行重新阐释,殷璠“兴象”说的理论内涵是指一种带有盛唐诗人审美特征的具有诗人深厚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并且具有感发性、语言凝练自然的审美意象。“兴象”说对于矫正齐梁浮靡文风和总结盛唐时期诗歌总体特征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又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具有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8.
“兴”作为《诗经》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历来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对兴象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从鸟类兴象与宗教故国、鱼类兴象与生殖崇拜、草木兴象与爱情婚姻等三组固定套语中,可以看出某种兴象与“所咏之词”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也与当时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意象作为《诗经》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本和《诗经》时代的文化观念。《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营造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意象择取的生活化,其次表现一种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诗经》中有类别众多的文学意象,鸟兽虫鱼意象就是其中的重要类别。探讨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对于了解《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试从昆虫鱼鸟意象与多子及丰收观念,鸟意象与爱情婚姻观念,凤凰意象与吉祥观念,昆虫意象与时间意识,鸟兽昆虫意象与君子小人意识等方面阐述之。  相似文献   

11.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子的治《诗》理念可以从治《诗》宗旨、立场和原则三个方面来观照。朱子的治《诗》宗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熔铸新篇;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持经学立场,但又兼顾文学立场,以经学立场凌驾于文学立场之上。朱子的治《诗》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由训诂求义理,二者兼顾;三、简洁;四、多闻阙疑。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诗上承春秋的用诗又不同于春秋,下起两汉四家说诗又不同于四家说诗,既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有关孔子言行论述的著作:《论语》《孔丛子》以及上海博简《孔子诗论》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说诗的特点被后世或继承或弃置,这之间虽有着它深刻的历史因素,但对后世的影响仍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尽考释。本人对《诗经》有些词语的注释不敢苟同。现辑录几则,向通家问教。  相似文献   

15.
《泽螺居诗经新证》是近代学者于省吾先生借鉴《诗经》故训所取得的成果,是《诗经》训诂学史上一次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是20世纪《诗经》训诂领域极具开拓性的一部大作。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泽螺居诗经新证》对《诗经》故训的继承和发展,以期总结出其训诂成就。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诗歌的起源问题,有史以来,历代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创作和流传不仅异军突起,而且蔚然成风,成为一方诗歌沃土。正是在这沃土之上,才处处响起了《诗经.周南.召南.鄘风》嘹亮的歌唱,才从汉水流域的大山腹地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尹吉甫。尹吉甫的出现,即便不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与汉水流域有否渊源关系,至少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汉水流域厚重而突出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史诗问题"是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它的学术观照的是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文学传统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传统之间展开比较,其间涉及两种不同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国学者或承认《诗经》中有史诗,或否定《诗经》中有史诗,从而呈现一种论争的态势,且一直延续到当下。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学术公案作一个梳理,探寻诸多学者给出各自解答的学理依据,检讨这一学术公案本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诗经》305篇诗歌基本上都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创造艺术意境和形象,所体现的主要是周代的艺术风貌,其艺术成就折射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毛诗正义》是一本注解《诗经》的注书,历来研究者多认为其注疏原则是"疏不破注"。实际上,在孔疏对毛传、郑笺的注解中,不仅是单一的因袭旧说,更多的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补充和纠谬,从而完善了对《诗经》的注解。以《诗经·小雅》为例,着重分析孔疏中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是《诗经》中具有人民性和健康审美情感的精华部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诗经》时代人民纯挚的爱情生活,由尔激励和警策现代人更深刻更广泛地去认识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