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推动了民族研究的发展,其学术构架由中华民族的含义、多元一体的含义及“自觉实体”和“自在实体”的理论组成。本文还论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其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当前教育中的“多元”、“一体”矛盾,着重分析了开展多元化教育、落实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尤其强调了不能由简单“民族教育”所取代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多元性;进而论述了“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指出了确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国民族相关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梳理作用,使民族治理问题得到了更好地解决,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加速祖国建设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及其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藏汉双语教育的意义,解读多元文化与藏汉双语教育的关系;在对藏汉双语教育现状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藏汉双语教育路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尊重历史传统,立足现实国情,以“中国视角”来进行民族理论研究,是推动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基本前提。该文在梳理近现代中国学人在民族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演变及民族识别工作情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发展、继承创新进行综述,强调以“中国视角”来进行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在推动各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一致,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结构。本文着重从语言的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两方面,探讨了“多元一体”语言使用格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杰舜教授《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吸收了前辈在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加以融汇,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建构原因和结构进行细致论述。它的多元与一体是理解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概念工具,历史与多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和而不同",现实与一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而和"。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阐述历史上民族团结的发展过程,促进民族团结,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应该重点强调。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学历史教育重要的课程目标。1教学要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中华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是一个各民族认同的自在实体。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接连爆发种族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公开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失败而告终,许多国家转向采取公民整合政策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相比之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工作思想,辩证地处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既承认和尊重“多元”,但又不将这种“多元”本质化、固定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多元一体”民族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坚持“多元一体”民族思想,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三对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研究通过描述多元文化主义由兴盛陷入困境的过程,讨论其中的原因,在比较当中加深对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思想优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一体——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问题是当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而一与多、统一性(共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关键问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与多的统一、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是一个多元一体结构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在云南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由此,总结云南民族如何形成多元一体结构的历史经验,对于认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进而认识当代民族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都具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评述徐杰舜《雪球》一书 ,分析了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结构编排新 ,研究文法新 ,作者本土化 ,运用族群理论阐释汉民族在滚动中形成壮大。认为该书是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又一次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一体”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哲学将真实存在归结为“本心”或“实体”。而本心或实体有两个维度的含义,即个体性与普遍性。在两个维度之间,熊氏哲学表现出从突出个体性滑向强化普遍性,并陷入普遍主义立场的取向,从而消解了个体性。  相似文献   

15.
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信息提取的基础,其识别程度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句法分析、篇章理解等工作的精确程度。“熵”最初是热力学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不确定度,熵越大,不确定性越大。“最大熵”模型是一种融合多种特征于一体,并综合这些特征进行建模,在满足约束的模型中选择熵最大的模型。“最大熵”模型可以综合观察到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概率知识,对许多问题的处理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实验分析了在新闻报道领域最长地点实体的特征,并应用了最大熵模型进行了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助于我们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后勤实体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高校后勤实体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并在理论、实践、制度上不断创新,把握好“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根本点”四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历史文化变迁为视角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此来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彼此关系,通过先秦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圈的出现、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唐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明清“大一统”疆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四个阶段民族互动与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论述,可见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的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已经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对“三实体”进行分析考察,说明亚里士多德建立“三实体”的目的所在。实体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是者,是者是在实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