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在数字人文研究范式下,传统的以电子化和全文检索为基础的古籍研究模式已难以满足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深度研究的需要。古籍文本特别是史书所记载的词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需要结构化的历史人文数据库,从而实现历史要素的定量分析与可视化。文章以古汉语自动分析技术为基础,结合人工标注和校对,以实体标注方法解决历史人物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问题,对史学名著《左传》进行了词语切分、词性、时间、人物ID、地点GIS信息标注,进而实现了热点人物、人物关系网、人物游历轨迹与距离等量化统计与可视化,为古籍文本的内容标注、结构化人文知识库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最后,讨论了知识库进一步的完善方案与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认为应该从知识获取、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三方面构建数字图书馆动态多维知识服务过程模型,同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动态多维知识呈现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三大保障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字人文为历史人物年谱信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及方法。“编年”与“系地”是历史人物年谱中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年谱的编年体性质,“编年”信息更容易获取和利用,“系地”信息则分布零散杂乱。这种特性导致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重“编年”而轻“系地”,经常以时间演变为单一主线,而忽视了对人、时、地等多因素的系统化分析研究。本文以《朱熹年谱长编》为例,通过设计知识重构体系,将“编年”和“系地”信息重组成一维信息,然后基于GIS技术开发年谱可视化平台,实现历史人物年谱中“编年”和“系地”信息的可视化共现。年谱可视化平台克服了年谱编撰重“编年”而轻“系地”的问题,便于人文学者从“编年”和“系地”两个维度分析年谱事件信息。本文提出的知识重构体系为构建年谱通用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研究群体传记学提供了一种知识重构的方法。图7。表3。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以文化基因视角解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对诗词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细粒度挖掘,实现诗词资源的知识重组与形式再造,有助于促进诗词资源在数智化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设计文化基因视域下诗词资源知识重组研究框架,首先基于茶文化维度,在分析文化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本体模型完成诗词资源的多维语义知识描述。其次,以苏轼茶诗为具体案例,基于知识图谱分别从微观角度和宏观层面提供诗词资源知识的关联展示。[结果/结论 ]通过将诗词文化解构提取其文化基因,将其与诗词资源相融合完成知识重组,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可视化分析传统诗词资源微观至基因、宏观到时空的知识特征,为人文学者研究诗词提供新的研究方式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利用知识元模型理论研究政府网站知识服务效果的优化路径,辅以可视化表征技术,以降低大数据环境下政务用户信息获取的操作负载和知识加工的认知负荷。[方法/过程]依据相关知识元模型研究推理出符合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属性特征的六元组知识元表示方法和四元组知识元本体结构,采用TextRank与HDP算法分别抽取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关键词和主题词,并由领域专家根据抽取结果确定知识元,构建包含知识元本体库生成和可视化知识服务的政府网站信息资源领域知识元可视化表征模型。[结果/结论]通过政府网站发布的共享单车实例检验知识元可视化表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实现政府网站粗粒度信息服务转向以知识元为单位的细粒度知识服务范式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可视化知识服务模式增强了政务信息导航的结构化和用户解读领域文本语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引入数字人文技术以探索专题档案多维开发利用的新路径。以数字人文理论和方法为依据,构建专题档案多维开发利用的实现路径,即以时间、空间和主题三个叙事维度为基础,运用多样化的数字人文技术对专题档案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著录、加工等一系列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数字人文产品。最后,以乾隆南巡专题档案为实例,进行实证分析。该路径具有三个层面的实效:资源层面,多维集成分散的专题档案资源,实现资源体系化;内容层面,将专题档案蕴含的丰富内容进行提炼与呈现,实现内容场景化;用户层面,将静态的叙事信息进行多媒体方面的呈现,实现知识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注疏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为了能够利用计算机分析经典古籍和注疏文献中的信息,实现知识的自动重组和聚类,分析注疏文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使用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组织经典古籍和注疏文献中的知识。并结合经典古籍注疏文献知识网络的基础框架结构,探讨经典古籍注疏文献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组织方式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语义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数字图书馆实现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在分析数字图书馆服务四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阐述了语义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资源描述、知识关联、智能检索和可视化呈现方面的应用,然后结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语义工具开发领域和数字资源组织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提出了数字图书馆服务实现创新的五个方向,即嵌入科研过程提供知识链接服务,基于语义关联优化资源发现服务,借助可视化技术实现知识的动态多维呈现,提供情景敏感的开放式跨界服务和超越时空的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对地方志文本进行可视化是方志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满足用户对历史文化知识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我国地方志语料库中的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可视化理念对地方志文本进行处理,一方面需要对地方志内容进行专题分类,并以时间-事件维度为主导将各种地方志中记载的事件结合具体描述信息通过WebGIS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知识地图展现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网络,方便用户在观看知识地图的同时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案例研究,得到基于大量地方志文本的人物事件关系图谱,实现地方志文本可视化应用模式创新的一次初步尝试。图3。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0.
数字人文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技术。已有的苏州园林书条石档案开发利用实践存在深度不足、成果缺乏维护和协同合作少等问题。在调查和分析书条石档案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数字化采集与存储、知识化开发与关联、可视化展示与传播等方面,探讨书条石档案开发利用的数字人文平台实现路径,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对园林书条石档案资源进行整合重组、知识挖掘、可视化呈现,实现园林书条石档案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构建面向典籍文本的语义本体,能够促进典籍文本的挖掘与分析。然而由于典籍文本与现代文本在语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给面向典籍的语义本体构建带来了困难。[方法/过程] 本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探讨针对先秦典籍的本体构建方法。以国际上文化遗产领域通用的CIDOC CRM为框架,设计先秦典籍本体模型。针对典籍文本内容的特点及句法特征,将规则抽取与条件随机场方法相结合,提出一套本体实例自动获取技术,并以《左传》为实验语料进行测试。[结果/结论] 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本体实例抽取技术能够较好地提高面向典籍文本的本体构建效率。基于规则的本体实例抽取实验F值在93%左右,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本体实例抽取最佳特征模板的F值为82.51%。在本体实例获取中,词性信息和位置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构成,提出构建融合古籍修复档案管理和工作流管理的集成系统,并打造知识共享平台,从而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实现知识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探索构建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以为研究者挖掘海量古籍书目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提供一站式平台,拓展古籍知识服务内涵,同时,大规模的典籍知识图谱也是机器智能的重要基础。[方法/过程]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历代存世典籍进行知识组织,从需求层、模型层、应用层3部分构建一个典籍知识图谱框架模型,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典籍数据抽取及多源数据融合,完成数据的整理,并对典籍知识图谱实体类型及属性、典籍知识图谱实体关系及类型进行分析与定义。[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典籍知识图谱包含649549种古籍实体、221783位典籍责任者、1498383个古籍版本、13960个地名节点,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多用途的古籍知识关联网络,对全球目前存世的主要中国历代典籍书目信息进行了较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4.
CALIS汉语文古籍联机编目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古籍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这也是古籍在图书馆藏书中占有特殊位置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古籍机读目录的建设工作缺乏标准,没有合适的系统,停步不前。CALIS于2004年建成了古籍联机编目系统,目前已初具规模。文章详细介绍了CALIS古籍联机编目系统的技术框架、软件平台、系统功能特点、工作流程、运营情况、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其不足作了探讨,同时阐述了它对中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事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建平 《档案学研究》2021,35(6):135-142
档案作为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中国早期众多经典古书的文献来源。汉代以前的档案对经、史、子书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部文献中的《尚书》,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君主颁布的政令,以及对臣民的演讲记录等档案。《春秋》则来源于史官对国家大事的记录,《诗经》《周易》《礼》等经典的形成也或多或少与档案有关。史书与档案的关系更为密切,档案中的纪年、外交辞令、盟誓、军功、属籍、制诏、章奏等文献,构成史书的主要内容。子书中的部分篇章则来源于诸子给君王的上书,这些文书经过后人的编纂,最终成为诸子百家的重要篇章。从档案到古书,表现出选择性存录、文本形态改变和实用性倾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更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目前,90%以上的珍贵古籍都集中在图书馆中,多方位的抢救、保护、开发历史古籍成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全国图书馆开展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时机。图书馆应该把握机遇,贯彻中央精神,适时有序地开展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为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档案机构是维系档案工作完整性与连续性不可或缺的载体,在古代中国,帝王及其政权力量对档案等历史记录和文化典籍的高度重视和严密的垄断性封锁,将其作为实施政治统治的重要"武器"秘藏于专门的档案存放场所和管理机构中。档案机构在唐宋以前不仅保存档案,还保管有图书、文物等其他物品,唐宋以后出现的甲库、架阁库、黄册库等则是档案机构的代名词。从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档案机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中国档案史。  相似文献   

18.
在对汉籍的定义进行考察,并扼要介绍日本汉籍庋藏机构的基础上,重点从6个方面论述近年来日本汉籍出版与研究的情况:数量众多的汉籍目录索引和解题的出版;对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译介;汉籍整理的专题化和细化;珍稀善本的影印;图录的出版;汉籍书店的发达。最后指出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云南省建构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籍保护体系,即省、州(市)、县成立了相应的古籍保护机构;依靠自身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收藏丰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古籍的修复工作,在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和整理出版,一批珍贵古籍和拓片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围绕寺庙和民间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登记、少数民族古籍修复,论文认为古籍保护涉及多学科知识,应尽快开展古籍保护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规则适用标准、著录用文字、古籍底本版本、著录方法、字段的具体使用等方面探讨了影印古籍丛书的著录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