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讯     
《声屏世界》2013,(7):184-185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央视-索福瑞(CSM)全面升级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国内最大的广播电视受众调查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就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升级与戴尔开展深度合作。CSM此举旨在通过加速实现其数据中心的高性能融合,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安全与大数据处理应用能力。CSM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广播电视视听率调查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网。自1997年成立以来,CSM视听率数据一直被公认为广播电视市场的通用货币。在新媒体研究领域,CSM立足自身资源,依托外方母公司  相似文献   

2.
视听率调查最终给出的是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从各个角度描绘出广电媒介的用户情况(用户指观众或听众,以下统称受众),包括用户数量,构成,收视收听的节目和时间分布等。而这些精确量化了的情况恰恰是广电媒介内容和广告经营者所非常需要的因为作为内容运营者而言,这些数据可以告知受众对内容的收视收听情况。作为广告运营者而言,则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衡量所投播广告的受众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媒介的商业竞争加速了传播的视听化进程,视听报纸、网络视频与电视媒体展开新的视听博弈,必将引领新闻传播模式新一轮的提升与创新。可以断言的是,媒介竞争的视听博弈虽然不是以扼杀旧媒介为目标指向,但改良传播效果和适应受众收视诉求,无疑是视听新媒介实现战略突围的前提,巨大的商业机遇和丰厚的市场回报是视听博弈的根本推力。  相似文献   

4.
有线电视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卫星频道的大量增加,是电视媒介迅猛发展的两大标志。印刷、广播媒介也呈现出一种相对过剩状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竞争局面。为了应付竞争,各媒体愈来愈重视受众调查和受众研究,西方受众研究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已经借鉴到我们的研究工作中来。   国外对受众的研究,集中在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上,不同的学派都力图揭示受众接受大众传播的规律,认识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不同的地方在于,有的研究以媒介为本位,认为传播者在传播中明显地居于主导地位;有的研究以受众为中心,认为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大…  相似文献   

5.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之名。其中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传统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受众研究,它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某些未知量的可靠的测评数据。它可以帮助揭示出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体的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关于受众的测量中,尤以收视率调查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尽管全球范围来看,视听率调查业务表现为主要由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但仍不失其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的根本。往大了说,视听率调查是一种信息采集、分析和服务的行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单元;往小了说,它至少也是市场调查行业的一个分支即媒介调查,需要受到来自市场调查行业的一些基本的规范约束。所以在视听率调查逐渐  相似文献   

7.
受众调查,是采用统计调查方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收集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需要、欲望、意见、态度、评价等大量信息资料,并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现代化的处理工具对其进行定量研究,以测定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受众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可以说是受众研究的首要环节,而一张受众调查问卷设计的是否科学、严谨、系统,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提供的决策依据的可靠性,所以,本文将着重对受众调查中问卷设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 ,公信力成为大众媒介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竞争资源 ,是媒介产品的信誉保证。它是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以及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在受众心里形成的对媒介的信任度、忠诚度和影响力。公信力不能简单地用视听率来解释 ,它应该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信誉保证体系。从“凯利事件”可以看出 ,BBC的公信力与“皇家约章”、视听费制度 ,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以及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英国与中国国情不同 ,但BBC作为公共媒介对中国视听媒介公信力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的媒介接触时间调查对于粗略地了解受众的媒介注意力分配虽然有所帮助,但是至少存在三点不足: 第一,媒介接触时间只是作为受众媒介接触调查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并未将时间范畴作为调查指向的核心和主体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这就决定了关于媒介接触时间的实证研究大多停留于片面、孤立的浅表层次上的数据描述.  相似文献   

10.
指导广告投放是视听率调查数据的主要作用之一。视听率调查数据对广告投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了解竞争对手的投放策略、确定广告预算、制定具体媒体执行方案以及广告播后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受众研究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受众研究课题组合作,于1991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开展了浙江省第二次受众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两项:一、了解90年代初浙江省城乡居民接触三大新闻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的实态,主要测量其接触媒介的种类、频度、时间,以及视听兴趣等,并将此次调查结果与1983年第一次受众调查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和走向。二、测量受众现代观念与接触新闻媒介行为是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确认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受众原有的传统观念在向现代观念的转变之中,是否因接触新闻媒介行为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文仅就第二项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于电视,广播媒体而言,视听率调查及视听数据分析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通过视听率调查及视听数据的分析,媒体可以了解它所在视听市场的竞争环境,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而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力分析对于媒体制定合适的竞争策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以电视媒体为例来论述收视数据分析对提升电视媒体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专业报要参与报业竞争,甚至要在与视听、网络等立体媒介的竞争中争取立足,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专业报大多不是每天出版,在新闻时效上无法与综合性报纸抗衡;由于专业报受行业性质限制,在取材上无法与综合性报纸匹敌;由于专业报的读者受专业兴趣的制约,其受众的宽泛也远不能与  相似文献   

14.
文卫华  张杰 《传媒》2011,(8):58-60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其中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传统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受众研究,它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某些未知量的可靠的测评数据,它可以帮助揭示出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体的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关于受众的测量中,尤以收视率调  相似文献   

15.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电视媒介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手段。在受众研究的课题中,收视率又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心理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业对收视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种调查公司蓬勃发展.仅上海一地就涌现了40家能做收视率调查的公司。那么,收视率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公正性又如何?我们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常常遇到一些疑虑、困惑,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受众研究工作者思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音乐受众的商业价值在音乐大众传播中的升降过程与流动方向。音乐受众具有很强的商业价值,以致于广告商对高价值受众倍加青睐,音乐媒体尽量满足高价值受众的音乐需求。当音乐受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便会迁移至其他的音乐媒介、媒体。大众媒体内容生产、视听率与音乐受众之间形成了正反向音乐受众价值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封面链接     
《媒介周刊》2006-5-1电视网依旧是广告商所热衷的对象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媒介样式层出不穷,广告商们有了足够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需要以及受众使用媒介的情况决定究竟把巨额广告费投向何方。尼尔森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有线电视在黄金时段的广告一直呈上升趋势,网络广告虽有增长,但并非人们预想那般明显,最大程度接触受众还是非电视网莫属。连颇为成功的旅游网站Orbitz都为扩大其新服务影响力而到电视上做宣传,人们熟知的搜索网站Google也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尼尔森通过研究2001年到2005年间汽车、饮料…  相似文献   

18.
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如期在北京隆重开幕。以专业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著称的CTR市场研究、CSM媒介研究8月9日凌晨就分别给出了权威的调查数据: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全媒体受众接触率高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以及对受众认识的加深,收视率调查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大数据从调查主体、评估指标、测量方法、服务内容等多个层面重构了收视率调查体系,但大数据也容易造成数据独裁和崇拜,损害受众个人隐私,破坏收视率调查市场秩序,给电视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专业报要参与报业竞争,甚至要在与视听、网络等立体媒介的竞争中争取立足,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专业报大多不是每天出版,在新闻时效上无法与综合性报纸抗衡:由于专业报的读者受专业兴趣的制约,其受众的宽泛也远不能与综合性报纸相比:再加上一般的综合性报纸都辟有各种知识的专版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