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座谈访问等方法,论述了少林寺武祖稠禅师少年习武邺下寺院和受戒为僧的过程,稠禅师是少林寺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他少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与外国信佛高僧也没有关系,少林寺武术的始祖实为北魏时期的稠禅师.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演绎与推理法研究了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结果表明:稠禅师是我国武术史上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嵩山少林寺无关。少林寺初祖跋陀从未传教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嵩山少林寺。  相似文献   

3.
殷·邺·安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邺、安阳虽相距甚近,但不是一个城邑,而是三个互不相关的城邑。它们兴起的时代不同,地位有别,在建制沿革上虽有某些连系,但始终是三个不同城邑,不存在废弃前者而在原址上建立后者的问题。因此,殷不是"邺的前身",邺更不是安阳的"前身"。三者所以混为一谈,除地理位置上的相近和建制沿革上的关系外,主要是人为原因搞混的。现代城市要获得古都的称号,其城址必须与古都遗址相"重合","重合"与不重合是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安阳与任何古都城址均不"重合",安阳不是古都,也就无所谓"大"了。  相似文献   

4.
曹丕"文气说"和"文章不朽说"的文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其继嗣经历作用下形成的"自觉"意识体现。长兄曹昂之死不仅引发曹丕对生命的思考,曹昂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太子之位却几经波折凸显曹丕被父母冷落的事实,这些因素影响曹丕形成了以"立言不朽"和"显才"思想为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影响下使曹丕在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成为建安文人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以王、孟为首的诗坛大家,彼此呼应,群星闪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山水田园诗派,与当时诗坛的边塞诗派形成鼎足之势,一时波澜壮阔,好不热闹。 继谢灵运之后,在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当然首推盛唐时期被后人景仰的“诗佛”王维。他的山水诗,比之谢灵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谢灵运的笔下,还只是把山水当做一个倾诉对象,而王维则把山水当成知己,俨然将山水看做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当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诗,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卓绝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 文章学既是古老的,它的发展又是常新的。在社会生活中,它犹如神奇的参天大树,吸收丰富的营养,舒展带来许多福祉的绿荫和枝蔓。 追寻到古代,如魏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文章学的建树是要从人出发的。曹丕把文章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机地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作为东晋名士精神的集大成者,却生活在不允许名士精神自由存在的刘宋时代。身处于这样的历史遭际中,谢灵运走向了自然,然而自然更使他感到一种难以消解的生命本体的孤苦。正是在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困境中,谢灵运成为孤悬的个体并终至毁灭。而这一毁灭,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一次典型的梢神殉难。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曹丕创作《典论》时的心态入手,解释了历来研究者在“建安七子”说、“文气”说、“(?)文章,经国之大业”说和“通才”论中所发现的矛盾,提出了曹丕写作《典论·论文》是为自己做皇帝所作的宣传准备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从诗歌、文学主张、对七子评价及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否定历史上“扬植抑丕”之论。认为曹丕诗歌同样关心民病、催人向上,在某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曹植轻视文学,以为“辞赋小道”,而曹丕重视文学,以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评论“七子”,先扬后抑,有“文人相轻”气息,而曹丕则客观、公允、中肯;曹植文风绮丽,讲究藻饰骈偶,曹丕继承乐府民歌的风格,诗歌语言质朴口语化,散文语言清丽隽永。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共收录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其中词占极少数。《增订注释全唐诗》对牡丹诗的注释、考订,有不少错误之处。对这些问题予以辨正,可供研究唐诗及牡丹文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姚孝锡是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其传世的诗歌虽仅有30余首,但都属于明性见情之作。他的诗作具有多元化的情感意蕴:一是萦绕心头的故国之思,二是似水流年的孤独情怀,三是优游人生的冲淡心境。这些数量不多却包孕诸多情感的诗歌,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金初借才异代时期滞金文人诗中多抒发内心激愤不平之气的单一风貌,同时也为金中期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诗英译,就是要用英文来表达汉语诗歌的意义与神韵.它是一种双语互换活动,自然要求译者精通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要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同时,要讲究一定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4.
《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意象组合艺术极为丰富,或景中含情,或情中蕴景,或情景交融。情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建构迥然不同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16.
西晋时期传统儒教精神弱化,文学的政教功能被抛弃,创作的技巧和形式问题得到了重视。陆机作为"太康之英",是这一时期文坛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大量文学创作实践,在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梦窗词可以分为五大类,其中的时令怀人词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梦窗时令怀人词的简单分类整理,以及对梦窗时令怀人词作的浅析,试图从中挖掘出梦窗时令怀人词是性情之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通过拆字、谐音等手法预先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暗示的性质;一类是配合书中角色的性格命运,模拟角色的声情口吻抒发角色自我的感慨;还有一类就是作者借着对于小说的预言,果然写出作者内心深处一份真正的感情与悲慨。前两类作品或技法工巧,或贴切惟肖,而以艺术成就而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推属第三类作品,它们真实地表现了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真正动机与内心情感。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但把它放在中国大诗人、大词人中去衡量,就不能说它是很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受到唐代科举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进士科,应试诗成为了科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文选》被奉为圭臬,其中对谢朓诗歌的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科考命题对谢脁诗歌的重视,表现在谢胱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由应试诗可见,唐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为题的科考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这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有关.谢朓诗歌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胱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