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一个思潮激荡、人才辈出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生于19与20世纪之交的施复亮以其非同寻常的丰富政治经历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因为,从尊孔到反孔,从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积极改组国民党、呼吁民主抗战一直到倡导中间路线,都留有他为之不懈奋斗的足迹。施复亮经历与思想的演变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变幻的世事和党派聚散离合等诸多历史事件的一个浓重缩影。这种政治活动的多样性,既是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独特性和活跃性。施复亮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可分为早期政治思想、国民革命思想、“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抗战思想和中间路线思想等五个部分。施复亮的政治思想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施复亮是国共合作实现之前较早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可以说,他从1922年成为跨党党员起就开始接纳三民主义。孙中山逝世后,他开始涉足对三民主义的宣传。国民革命失败后,由于对革命前景的判断失误.他选择留在国民党继续奋斗。从此,他以大量的精力研究三民主义并形成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施复亮“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和复活“革命的国民党”为中心内容,以挽救中国革命为最高宗旨,寄托着施复亮探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全部希望。  相似文献   

3.
施复亮是抗战胜利后宣传和提倡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他的中间路线的基本思想萌芽于二十年代,而明确揭橥中间路线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内战爆发以后。1945年12月,施复亮在《我的答案》一文中,首次提出“必须在国共两党以外形成一个进步的民主的中间派的政治力量,其强大到举足重轻的地位,既可以做双方团结的桥梁,又可以做共同团结的基础”。该文是施复亮关于中间路线问题的最早论述。1946年7月,他又在《文汇报》发表了《何谓中间派》一文,明确提出“中国的中间派,有它自己的社会基础、政治路线、对内对外的明确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独立态度”。该文中施复亮首次使用了“中间派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施复亮在民主革命时期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政治思想及其变化,阐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时期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施复亮(1899-1970)原名施存统,浙江金华人。在中国现代史上,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改组派”的理论家,抗战后中间路线思潮的领袖人物.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施复亮的研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这一课题基本上是一个冷门。  相似文献   

6.
根据《三国志》卷后的陈寿“评曰”,对陈寿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提出在陈寿的政治思想中有较明显的复古倾向,诸葛亮的治国为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他还是提出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行为规范及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思想,最后对其政治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包括“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吸纳了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观点,是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提高儒学的兼容性。但其思想发展到后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从当时背景出发,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提出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的“天人合一”政治理论,对西汉政治运作及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三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到教材,从学校到社会,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保证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实际上,要做到保证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至少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学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可以能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构建及其话语创新的应用研究,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有为才有位到有位更有为的主观需要,也是寻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方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他试图“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试图文化救国。但是他的文化救国论,根本就起不到救国的作用,而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社会化理论来看,影响胡适民主政治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社区和家庭。由此,胡适确立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并以美国民主政治作为反观中国社会、评判中国政治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史浩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四明史氏家族的开创者。他有着丰富、独特的政治思想,其文集《鄮峰真隐漫录》是研究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从文集可以看出史浩的政治思想包括:继承前人并有所深化的仁义思想;来源于现实的"君总大纲,事委臣下"的君道观和"自治为先,以图恢复"的和战思想。他的政治思想或有理论渊源或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张裕钊,其实也具有深沉的时局关怀,他对世界形势、中国危局以及解救中国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对中国人习惯的固步自封和办事敷衍深感忧虑,主张讲实质求实效和注重人才以救时局之危。尤其在“育才”上把改良学风和改革社会风气一同考虑,极有见地。文学上张裕钊强调以“意”为主,而以“词”、“气”、“法”来辅“意”。故文义精辟,词句古朴峻拔;诗作多淡薄名利而抒忧愤,时时不忘国隐民瘼。  相似文献   

15.
当代作家史铁生以涵义丰富的哲思意象,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的领悟,成为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哲思意象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史铁生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将深刻的哲思融入独特的文学意象,表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点,寄寓哲思,超越语言,具有建构哲思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和设计深刻地影响了胡适30年代议政时期的政治态度。在《独立评论》"民主与独裁"的论争中,胡适一方面以其所接受的杜威的民主话语抗衡"独裁派",另一方面则迫于当时形势,不得不重新面对杜威思想中最核心的命题:社群民主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相比于杜威的理想化方案,胡适其时则选择了与对立派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即将民主的效率寄托于政治改良。  相似文献   

17.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苏轼的重要思想。苏轼一生对民本思想有充分的论述,他身体力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直接上书反映民众疾苦,用诗文来反映民众的疾苦,并在地方为官时因法便民,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究其牢固的民本思想原因有三个:一是受我国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熏陶;二是受其父民本思想的影响;三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所决定了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是从胡适倡导的现代白话文运动开始的 ,这既是一次语言工具的革命 ,也是一次语言思想的革命。他以进化论思想与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并以易卜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榜样 ,进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这就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