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一个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中途转来我校就读.跟学生聊了一会儿,我发现他其实非常聪慧,也很懂礼貌.单独跟他妈妈交流,妈妈说出来的竟然全是孩子的不是:作业完不成、午夜才睡觉、早晨不起床、房间一团糟……好不容易等他妈妈说完.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否说出孩子的三个优点?这位妈妈想了半天,说:在我的眼里,他一点优点也没有.这位妈妈,像是雕刻家在"雕琢"孩子,手里始终拿着一把锥子,眼睛始终不离孩子左右,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用锥子凿一下.他妈妈解释说:我要不提醒他,问题会越来越多,他还怎么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飞 《西藏教育》2014,(2):61-62
<正>《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全体教师、职工都有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全员德育"的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解和接受。参加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我都担任班主任工作,现在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对学生德育有一些感想和体会,下面我以一个任课教师的视角从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批评学生不要当着班主任的面当代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曾说"无批评教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努力寻求和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课堂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些"迷人景观",这些都被看做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但由于认识的偏差,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即过于追求形式,走向了"华而不实",带给我们深深的反思……浮华过后,我们很多教师又开始走向另一个端点,"鄙视"这种"华而不实",崇尚一种"朴实无华"的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是是一种活动,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为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遇教学情境时最富灵感的杰作。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可以促进课堂的艺术化,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学,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知识,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高效。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求近似数的方法"中运用机智教学的案例:片段一:教学"去尾法"出示问题一: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4米,86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衣服?(学生自由列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环境、学生素质等软硬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学生虽有学习"主权",却不会自主学习。这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如同高速公路的汽车,没有引桥,就上不去;没有路标,就可能走岔路。因此,教师要当好"引桥"和"路标"。自主学习的方法应该适合学生自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不同学生搭好"引桥",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有个性的学习。例如,对优秀型学生,应引导他们自主选用学法并帮助其进行总结;对取巧型学生,要端正其学习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的权威经常受到挑战。我们首先来倾听一下几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故事和心声。教师A:信息技术课上,我正讲得来劲,这时好几位学生被班主任老师陆续叫去训话。一会儿学生出去了,一会儿又推门进来了,致使我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成了四不像,我心里很生气啊,真是没办法。  相似文献   

7.
徐祥 《教书育人》2011,(31):26-27
有消息称:教育部起草《教师教育标准》的专家指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这则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观点也各持己见。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还是比较认可这种说法的。当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确实存在"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的问题。"三不"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影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伤"。专家的忠告,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专业成  相似文献   

8.
王勇  潘玉娥 《贵州教育》2012,(21):23-24
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无私的爱。在班级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或者是家庭异常贫困、或者是成绩落后、或者是问题不断、或者是平平淡淡、或者是心理还有点异常,成了不受班主任看好的学生。但作为班主任就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正视和关爱所有学生,甚至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一、班主任不要漠视"贫困生"一次学生聚会,酒过三巡后,小王微有醉意,可能酒后吐真言,也可能这话在他肚子里憋得太久了,不吐不快。小王当着在座的同学说:"初中三年,我最恨  相似文献   

9.
一些校长常常这样说明他们对"教育要以人为本"的认识和实施,那就是"校长要以教师为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够科学和全面。"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利,它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写评语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健康状况等作出的全面总结和评价。教师每一次所撰写的评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用"爱心"来评价学生,写温馨的评语,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长时间以来教师们写评语的方式都是:一优点,二缺点,  相似文献   

11.
上课不认真听讲,小动作不断,教师批评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课堂上总有一些"问题学生"。如何针对他们开展有效教学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问题学生"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身长久的恶习养成的,也有对老师持有偏见故意刁难人的。教师在管理上要对症下药,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也不能一股脑地将责任都归咎于学生本人。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12.
技术任务单是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教师把教材中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因此,建立技术任务单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任务单的设计要体现"三性":一、体现主体性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活动,叙述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意学习。学习任务单旨在强化学生学习,增加学生"学"、减少教师"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非被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有专家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有着导演智慧的优秀演员"。我不认同!教师不是演员,教学不是演戏!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无非是看到二者之间的一些关联:教师这个角色需要综合素养,不亚于演员;演员要对得起观众,教师要对得起学生,学生就是最为特殊的"观众"。后面两点我是支持的!在近二十年的执教生涯中,我看到惨不忍睹的"对不起观众"的教学常态还真不少:有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带着怒气走进课堂的;有因个别孩子的不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15.
杨荣文 《成才之路》2013,(12):32-32
"语文课改进行的过程中要坚守语言的学习,重点要让学生有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改十年的问题与反思时着重提出来供大家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不难看出,语文教学耗时不少但成效不高,这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把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了课文内容的讲解上,该引导学生思考的没触及,不该细无巨细的全盘托出。每堂课下来,教师倒是口干舌燥的满堂灌了,学生却连个消化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作前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写作前提出的命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指导即"指导学生写什么"和"指导学生怎么写"。当学生的作文批改完之后所做的讲评是写作后的指导,笔者认为这是更重要的指导。作前的过度指导很容易成为学生作文的束缚,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作后的讲评就如管建刚老师所说: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的准。先让学生写,写出来了,就问题,再诊断,开药方治病。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进行了"作后讲评"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不公平是一个显性问题;如何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课题。作为教师,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不能置身事外,要从实现班级教育公平做起,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有教无类",不要"有教勿类"教师要想实现班级教育公平,首先要做到"有教无类":不问学生的家庭背景、民族、年龄、性别等因素,而给予学生均等、平等的教育;不问家长的职业好坏、职位高低、职级大小,而给予家长平等、平实的交往。然而,一些教师不是"有教无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微信"、"微博"和"微型X"等一些小、精、尖的高科技手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同时也在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庞大而繁杂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一会儿学习字词句段篇,一会儿训练学生听说读背书,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匆匆地赶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匆匆地学习,唯恐记不住要学习的知识。师生皆是"匆匆""再匆匆",特别是一些重点或者难点的知识,老师也大多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在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  相似文献   

19.
有次在一位年轻教师的班听课.没过十分钟,几名学生就坐不住了,一会儿做出夸张的动作,一会儿发出搞笑的声音,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年轻教师拿起黑板擦猛击讲桌,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可仅过一会儿,“不和谐”声音就卷土重来了:“老师,您这么大劲儿吓着我了……”“老师,我实在受不了您一惊一乍的,我得去厕所……”整个课堂活动摁下葫芦浮起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谢丹 《今日教育》2009,(11):35-35
"不能贻误孩子,是一种责任。"这是"名师"身上最需要学习的东西。聆听"名师"的课时,教师们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想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也能像"名师"一样游刃于课堂。然而,几经模仿之后,原先的那股激情消失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结果是"东施效颦"。教师们哀叹:"名师"的课虽好,但我们无法效仿。的确,每个人的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想完全效仿是很难的。但有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