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威 《中学生物学》2008,24(3):10-11
生物圈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减轻害虫防治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害虫的综合防治已成为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害虫防治常见方法有10种。  相似文献   

2.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是高中地理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自然地理部分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个单元.它将地理圈层的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中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陆地部分的相关知识集中编排,构建了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在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四个部分中,陆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明显、最为深刻、最为密切,是人类的"第一环境".  相似文献   

3.
华朝阳 《生物学教学》2004,29(12):23-2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生物学》共分八个单元。因为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很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有关生物圈的知识,所以教材把生物与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  相似文献   

4.
“水中的藻类植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②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③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旨在构建绿色植物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认识水中藻类植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与人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认同生物圈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激发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并转化为保护植物的自觉行动,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世界人口突破了60亿大关。庞大的人口从环境中获得各种资源,并将大量废物排到环境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缺损、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许多生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这些问题都源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现已引起全人类的普遍关注。如何保护、管理好各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使人类社会能够作为生物圈的一分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生态学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意识,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一、"共同家园"意识的培养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意识。在上第一节课"认识生物"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讲"环境与  相似文献   

7.
黄纯琰 《考试周刊》2009,(24):144-146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与环境,人类的活动则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地球资源无节制地索取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增强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已势在必行。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的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科学教学工作者,本文作者认为开展环境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中的一个探究活动。本节安排课时,第一课时讲的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第二课时是,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如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相似文献   

9.
白华 《中国教师》2012,(23):71-72
<正>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像一朵绚丽的奇葩盛开在我们的课堂上,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良好效果。结合教学实例,笔者在此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教学方面的运用。一、多媒体技术服务课堂,优势凸显1.丰富信息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教师在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安排学生上网查阅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学  相似文献   

10.
张琳 《甘肃教育》2013,(23):46-46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生物圈,也得益于生物圈,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的破坏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范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杜玉芬 《宣武教育》2003,(12):24-25
刘雨红老师上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学内容中最后一节内容。编者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与环境又形成了一个大的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们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园林绿化树木害虫的调查,研究了园林树木的主要害虫的危害性,特别是园林树木害虫对园林景观和城市环境的危害,以及园林树木害虫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突出了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即: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绿色植物和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中的生命活动,尤其和人类的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科学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与现实生活贴近之特点。新课标的这些特点,则决定了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只不过是地球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一种生物,然而人类高度进化获得的各种能力,使得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越来越强势.人类可以将埋在地层中的经过千百万年才能形成的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在短期内开采出来,并很快燃烧化为二氧化碳,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当今地球物种多样性锐减的同时,全球人口数量却在持续上升,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人类进步与生物圈稳态之间的矛盾自古就有,愈演愈烈,引起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引发人类去深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对待环境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21世纪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已全面展开,并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尤其对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工厂就是生物圈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绿色,给人以清新、柔和、惬意之感,绿色植物,维系着生态平衡,使万物充满生机。从化学角度看,绿色植物还微妙而准确地反映着我们周围环境的特征和变化,供给人类诸如环境、矿藏、医药等方面许多有用的信息和物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是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单元总结,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由于探讨的话题较大,而对象又只是七年级的学生,因此,教材在编写方式和内容选择上呈现了自己的特色。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掌  相似文献   

17.
农药与环境     
人们应用天然及无机药物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从上世纪40年代起又出现了以DDT为代表的有机合成农药,它们虽然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它是一类自然界不存在,又是人主动投放到环境中的毒物,以致其负面效果逐渐突显,并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性的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四大问题的日益尖锐,害虫的防治已成为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害虫的防治由早期单一、原始的简单防治向多样化、复杂化、科学化方面发展:目前防治害虫的方法及其特点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谈生物学教学备课中的“三读”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是要通读教材,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特点)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一册在编写体系上,按照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的编排思路,全书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何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一、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单元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环境问题的概念 教材没有明确对环境问题下定义,教师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需要从两个层面讲解:一是环境问题的内涵;即:人类活动影响环境,要注意影响的"度",这个"度",就是环境自净能力.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人类活动可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这种影响就对环境系统和人类生存都有利,为正面影响,即人类活动很好地把握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