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彭云霞 《班主任》2002,(12):9-10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学生的归因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具有外部归因特征的同学往往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他人  相似文献   

2.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认知中的一种重要和常见的心理活动。教师对差生的归因(仅指学习上的差生),是指对差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作出推断和解释。事实上,每个班都存在着差生(差生是相对的),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差生,因此,对差生进行归因是任何教师都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3.
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本文将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依据,具体分析“归因”在学生学业成败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及其相关理论。一、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式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以及运气。这四个因素可以按三个维度来划分:(1)从来源上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努力与能力属于内部因素,而难度与运气则属于外部原因;(2)从稳定性看,能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是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近年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所谓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心理过程。一个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总要对其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推论,并以此预测和控制自己的随后行为,特别是有关成功或失败的个人归因倾向,对于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庇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不公正地支持和保护.班主任的庇护行为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学生或班级的错误思想行为加以掩盖、袒护,是一种出于偏爱、私心的不当管理方式,其副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6.
1引言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学生获得对自身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并且用这种认识的结果去影响下一步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一般有两种方式:外部反馈和自反馈.外部反馈是指教师或他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进行认识了解,并将这种认识的结果提供给学生.自反馈是指学生不需他人参与,自己主动获取学习结果和学习状况各方面的信息,其实质是对学习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自我认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自我观察,是指学习主体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这是对自身学习状况及学习结…  相似文献   

7.
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通过归因来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随着个体的发展成熟,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我们把它称为归因风格 (attribution style)。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班杜拉(A.Bandure)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对行为过程和结果的信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人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不等同于自信。自  相似文献   

9.
归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市65中杨静婷一、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三度理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众多,其中有领悟社会支持、考试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及对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信念。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所进行知觉和判断。学生对考试的成败所进行的原因分析会影响其行为动机,进而影  相似文献   

11.
庇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不公正地支持和保护。班主任的庇护行为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学生或班级的错误思想行为加以掩盖、袒护,是一种出于偏爱、私心的不当管理方式,其副作用显而易见。一、庇护自我,导致自我评价出现偏差,降低自身威信“人格理论”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行为,适时开展自我检查、自我批评,不但不会降低自身的威信,还能进一步赢得学生的信任。而有些教师过高地估计自己,经常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有错,也拒不承认,强词夺理,自我庇护。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而自…  相似文献   

12.
1.引言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就其字面含义来说,是指原因归属,即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心理学将其解释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判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3.
肖安庆 《教育文汇》2013,(16):14-15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前、教学中或教学后的经验或行为加以审视、分析、批判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但目前的教学反思中普遍存在笼统空泛、系统性差、敷衍了事、缺乏思考等问题。对此,应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教学反思内涵的理解,增强教学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后勤改革中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对策苏州大学张云朋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作用对其达到目的所产生效果的反应。负面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作用,对其所要达到目的没有产生正效结果,而是适得其反。后勤管理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则是指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与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按照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个体会对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过程进行解释和评价。已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不是行为的惟一决定因素,它们同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结果的预期一起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预测。具有相同知识和能力的人,其表现不一定相同,主要原因就在于个体内部对能力的不同判断和感知在调节着知识与行为的关系,由此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相似文献   

16.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通俗地讲,人们找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是归因。归因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归因,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于自己以外的因素,如周围环境、任务难度、机遇等;另一种是内部归因,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于个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如态度、意志、能力、努力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归因倾向始终伴随着学生,并极大地影响其学习活动,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归因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别人行为产生原因的推论,人们可以由此来认识、预测、控制他们的环境及随后的行为。归因的分类有三个维度:归于内部自身的原因还是  相似文献   

18.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一、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二、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归因,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其行为的过程。它既是对行为原因的推论和解释,又对以后行为的发展提供预测和导向。韦纳将人的成败归因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个人能力、个人努力、任务难易、机遇或运气。这四个方面因素根据是否内外因素、稳定性、可控程度可列成下表:  相似文献   

20.
归因理论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归因呢?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所谓学习的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对于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 学习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聪明;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类归因指向自身,称为内部因素。考试考出好成绩,归因于教师猜中题目;竞赛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这类归因指向外界,称为外部因素。 2、稳定性因素或不稳定性因素 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