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诗笔触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时事,推进政治朝向更清明的方向发展。元稹一生诗歌创作颇丰,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当为讽谕诗的创作。元稹不仅尝试着用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且题材广泛。讽谕诗的创作寄寓了元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也是一个诗论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创作是复杂的,他曾把自己所写的诗歌分成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无论是就诗的内容还是就诗的风格而言,讽谕诗和其它三类诗是截然不同的,而白居易的诗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自己的讽谕诗创作,来论述诗歌产生的源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创作的诗歌中讽谕诗是最有价值的。这类诗歌不仅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印证了诗人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4.
李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4-15,32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是"以情为主而义附之,所以成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诗,"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思想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讽谕诗创作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作者创作的主旨所决定的。过分注重"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创作原则,影响了讽谕诗的情致韵味。  相似文献   

5.
元稹的古体诗在平仄、用韵、句式、修辞等方面表现出汉魏古诗的特色,具有汉魏古诗的古朴风格.他的古体诗讽谕兴寄与吟写性情并重,题材广泛,一方面开拓了古体诗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唐感伤闲适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6.
提起白居易的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的讽谕诗。因为讽谕诗不但白居易自己在编集时将它摆在首位,而且也为历代研究家们所公认,它是白的代表作品。正是由于这些诗,历代研究家们把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并列,称为唐代的三大诗人;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历代白诗的研究家们,对研究讽谕诗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因此而硕果累累。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个显然不足之处,那就是大都以《新乐府》、《秦中呤》(以下简称《新》诗和《秦》诗)  相似文献   

7.
元稹、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向来以"元白"并称于世。二人自贞元十八年相识至大和五年元稹去世,唱和往来不断。文章试图从地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角度对元稹、白居易唱和诗进行剖析,认为诗人因仕历而产生的地理位移使他们的诗歌体裁发生了变化,并促进了地域间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谕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其钧 《学语文》2002,(1):37-38
中唐诗歌史上有过闪光的一页,那就是新乐府的出现。从创作实践看领头者该是李绅,他首先写了二十首讽谕时事的《乐府新题》(惜已亡佚)。元稹读后和了其中十二首,白居易见了李、元二人之作,写了五十首,总题曰《新乐府》。就今天所能见到的作品而言,白居易可谓“后来居上”,不仅题材扩大了,表现手法亦颇有进展。当然,“后来居上”并非不费气力的自然所致。这一点只要将元、白二人写的新乐府序言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两人虽然都主张托讽时弊,言词直朴,但白居易则更强调创作意图的“当代性”——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不掩锋芒,不曲为虚远之想——“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白居易虽然说“系于意不系于文”,但对诗歌的章法、句式、语言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所要达到的目的,也都说得清清楚楚。更可贵的是他的新乐府诗也确实体现了这些想法,章法完整,题旨专一,语言晓畅,参差自然。相对而言,元稹新乐府诗在这些方面显然有所不及。可见之所以能“居上”,应归之于这位“后来”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自觉的艺术追求。下面我们将就元、白二人问题之作《缚戎人》来淡谈。  相似文献   

10.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讽谕诗论是他创作讽谕诗的理论指导,内容主要有四:一是诗歌创作要以情为基础,以情感人;二是“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三是诗歌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诗意显豁;四是原则上,内容与形式要统一,但必要时也可例外。他的诗论是对是对《诗经》精神的贯彻,与元结诗论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2.
一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同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现行的几部文学史,之所以把他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或“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要是因为他以自身的文学实践,为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白氏同元稹一起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及他所创作的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饱含着悯怀疮痍、关心民瘼的激进民本主义思想的讽谕诗,无疑是标志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中晚唐诗坛的大家。在创作上,他取得了与李、杜齐名的卓越成就,在诗歌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以《与元九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论,是他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也是他前期创作讽谕诗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就其作为一种艺术理论在我国古典美学史上的由来和影响而言,白居易的诗论又是唐代自陈子昂、杜甫以来,诗歌领域里现实主义同形式主义斗争之集大成的理论总结。在诗歌繁荣的唐代,如果说李、杜的诗作是诗歌创作的不可企及的高峰,那末,元、白的诗论则是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陈寅恪先生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元白集中俱有新乐府之作,而乐天所作,尤胜于元。淘唐代诗中之钜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也。”如果说,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中晚唐诗坛现实主义的高峰,那末,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高潮。尽管这些为“时”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讽谕诗,历来被不少诗论家讥为“浅俗”而遭到“艺术性不强”的非难,但如果我们试从白集中抽出这些跃动着时代的脉膊、现实性极强的讽谕诗,白居易的作品恐怕将因此而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同他得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名实相副了。  相似文献   

15.
重写实、尚通俗是元白诗派最主要的特色,中唐著名乐府诗人元稹除致力于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外,其诗歌创作有自身的艺术追求,即浅近精工的语言、深厚丰实的意蕴以及新颖流畅的音韵。  相似文献   

16.
晚唐的罗隐诗歌以讽刺为主,揭露科举取士的黑暗、讥讽最高统治者、抨击豪门权贵的贪婪、批判污浊浇灌的世风。相对白居易的讽谕诗而言,性格狂狷自负、褊躁孤傲的罗隐所创作的讽刺诗内容广泛,言辞犀利,上承白居易诗歌语言的浅俗直白,下启宋人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唐社会现实的讽谕诗。他受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主张诗歌创作要起到讽谕君王的作用。他的新乐府组诗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本文试就《新乐府》五十首来分析儒学思想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贺二题     
讽谕之义安在一般的李贺研究者对李贺诗歌的高度评价,主要是立足在他的作品富于讽谕比兴的思想性这一点上的。那些被认定为具有讽谕比兴之义的诗歌,都被当作他诗歌中的精华而受到反复颂扬,以至于和屈骚相比,而那些专写侧艳之情的诗歌,则以为缺乏讽谕之义而被判为糟粕,因而不屑一顾了。  相似文献   

19.
理性的挣扎:白居易讽谕诗说复议黄果泉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大力张扬讽谕诗说,这使他在后世、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赢得了现实主义诗人的桂冠。有必要对他的讽谕诗说重新加以审视和检讨,一个直接的理由是:讽谕诗说的提出及实践,在其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既非起于始...  相似文献   

20.
初唐陈子昂所引领出来的古诗运动,确实影响到古文运动的发展,这是因为初唐文人继承汉儒经学传统,重视《诗经》导扬讽谕的功能,且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一脉相承的《诗》学观念看来,他们将美刺讽谕、反映现实的"比兴"手法,视为儒家诗教的主流思想,并具体落实在创作中,成为一股改革文风、功不可没的力量。柳宗元比韩愈更能运用比兴观以从事古文讽谕写作。他肯定"文有二道",其中之一是"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因而大量创作讽谏当世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文章,他所谓"本之《诗》以求其恒"的"恒",正是来自《诗经》的传统而后创作出具有永恒感染力的古文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