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80年代十大技术之首,美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90年代的关键技术,我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八五"、"九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由此可见,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紧扣时代脉搏,将传感器的教学纳入其中,并在选修的所有三个模块中都有对传感器教学的要求,反映了<标准>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2.
论任务型教学中的互动性英语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目前,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备受关注。2001年5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入教学建议:“本《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显然,任务型教学被视为改革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五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年代至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年代至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语感教学”便成为了我国语文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列为小学语文教学五个目标领域之一,它变过去单一的“听”和“说”的技能、技巧培养为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维度,并在阶段目标的设置上,都把积极情感列为首要目标。由此可见,探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操作方  相似文献   

7.
蔡惠玲 《青海教育》2003,(11):25-26
“以学生为中心”一词对于广大教师并不陌生,而且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内容列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并十分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这说明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2000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9.
郑登伙 《教师》2014,(9):71-7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列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一、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1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这说明“任务型”教学是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相似文献   

11.
教语文,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黄亢美老师在《小学语文新理念教例评析》一书中说,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三维一体”。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和评价一节语文课,才能不偏不倚,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因此,评价一节语文课,首先应看它是否突出语文的工具陆,语文味是否浓郁。《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个三维度之首,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是要突出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语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第二款中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语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3.
加强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模型思想”正式列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并在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和初中的“方程”、“函数”和“不等式”等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国际上广泛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教育部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改革 ,赋予了英语课程教学新的内涵 ,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任务型教学 (Task -BasedLearning ,简称TBL)是 2 0世纪 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思路”是近年来西方教学的主流 ,是对交际教学思路的一种发展 ,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  相似文献   

15.
优化中师《教学技术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的说,教学技术和教育技术是同义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语言的限制而有着不同的习惯说法。如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习惯称“教育技术”,美国习惯称“教学技术”。在我国,它是由“电化教育”这门课程发展起来的。 80年代不少大专院校成立了“电教系”或“教育技术系”,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中等师范学校对这门课的开设方式不统一。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第二课堂。教材多由各省市编写,教育部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 [1995]49号文件,将《电教基础》列为中师必修课,这次课程设置定性,体现了…  相似文献   

16.
兰星  黄雪梅 《广西教育》2005,(7B):66-67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感受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基础上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学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熊川武教授是我国较早构建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他的《反思性教学》(1999)一书中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方面的,教学目的方面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可见,教学反思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从“教书匠”变为“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成绩与问题     
20年来 ,语文教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其一 ,结束了语文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 ,痛苦地抹去了不堪回首的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的阴影。“语录进课堂”“语文教学课堂就是大批判战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另外 ,由于至今为止的语文教材仍以选文为体例 ,因此 ,选文的原则始终是上下各界所关心的问题。现行的全国各套语文教材 ,都把“文质兼美”作为自己的选文标准 ,正是因为如此 ,如托尔斯泰的《走路》 ,贾平凹的《丑石》 ,高维唏的《石钟山寻古》等优秀篇目才有可能走进我们的教材。就上海来说 ,两套教材的出现 ,虽然给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对照《标准》的精神,觉得当前口语交际教学不容乐观,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进入了某些误区,大致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