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要素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更给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农民工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供求"两难"、"三抢"局面,与"刘易斯拐点"两个阶段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正确认识其中的关系,才能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方面寻找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主要采用"心理资本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工具性量表,对163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心理资本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处于中高水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学历对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自我效能、韧性和希望三个维度的影响显著;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资对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和乐观等维度影响显著;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对支持利用度"对其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区归属感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的社区归属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标志和心理要件,是关系城市社会稳定、繁荣和发展的"稳定剂"和"推进剂"。然而,现实中存在的诸如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及多种现实客观条件制约着农民工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惟有城市社区与农民工自身二者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民工尽快地融入城市社区。对城市社区而言,要做到"破"、"除"、"立"三位一体;对农民工自身而言,也要做到自信、自律、自强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进城与返乡体现了一种双向的"嵌入"过程:进城——带着"乡土惯习"嵌入城市生存环境的过程;返乡———带着"市民惯习"嵌入乡土社会环境的过程。其中,进城过程体现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规训与再社会化,而返乡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重塑。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能否成功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群体在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所面临的"社会屏蔽"与障碍,关注其在城市和乡土中的两个不同的生存世界,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群体,并努力解除对农民工的结构性排斥,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5.
"体面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大,就业质量低下的难题。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都亟待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早日实现中国农民工"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然而现今城市只是在经济上接纳农民工,城市社会只是农民工挣钱的场所,不能安居也不能乐业,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基本上处于半融入状态。本文从印象管理、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亚文化生活圈和半市民化四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进行论述和分析,讨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三难"问题,提出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化同步"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它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生代农民工在"三化同步"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身份认同、社会保障、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日益成为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对象,也越来越成为引起媒体、官方等社会多层面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讨论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问题的最基础前提是正确理解"农民工"概念的内涵、全面掌握"农民工"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到城市,农民工面临的依然是以"关系"为特征的人情社会。"关系-人情"能满足农民工的情感性需求和工具性需求。在交往互动中,农民工尤其是中下层农民工易于过度依赖同质性群体,呈现情感互动的"内卷化"趋势;同时,由于部分权利缺失和权力剥夺,农民工也面临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平等的境遇。"关系性排斥"是农民工在文化历史环境、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三重作用下遭受的困境,要从政府、社会层面出发积极改善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民工群体"家庭化"外出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产生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情况、家庭教育、群体交往、社会参与四个层面的调查,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自救式犯罪"是指当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权益时而产生的犯罪。法律使用成本过高、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是导致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客观原因,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这种犯罪发生的主观原因。只有不断健全民主、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增加救济渠道,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涛 《中国培训》2010,(7):53-53
今年年初,龙口市成立了由"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老专家"、"老教师"组成的创业"五老"专家志愿团,参与扶持、引导、帮助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创业,创业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效果良好,受到社会普遍好评。近年来,龙口市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创业培训已在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残疾人中广泛开展,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已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呈现出城市化的走向:择偶标准从"门当户对型"转变为"感情品德型";结婚目的从"生儿育女型"转变为"幸福与事业伴侣型";择偶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自由恋爱型";婚前性行为从"封闭型"过渡到"开放型";对待婚姻危机和离婚从"被动型"、"鄙视型"过渡到"理智型"、"理解型"。为此,无论是社会、各级组织还是农民工都必须积极参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和政策氛围,促进青年农民工婚恋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歇业、失业和返乡现象在2008年末、2009年初突出表现出来,进而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压力。目前,提倡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已经成为各地应对此次"返乡潮"的主要策略。本文在重点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论证了"返乡创业"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应该包含的策略内涵。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又一引人瞩目的现象。近年来农民工回流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选择了回流。探析农民工回流的原因、考察回流农民工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少年儿童研究》2014,(7):F0002-F0002
2014年,中国青研会"‘星星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服务示范项目"获得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立项。"星星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服务示范项目的服务对象,以进城农民工子女为主,同时也服务于其他学生。通过课业辅导、专业社工服务、感受城市、梦想小屋和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快乐学习、友爱交往、关心他人、融入社会的目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星星河"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服务示范项目已在哈尔滨市、石家庄市、成都市、郑州市、安阳市、南京市、赣州市、吉安市等地区且农民工子女占20%以上的12所学校正式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城市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愿望强烈,但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资本及农民工人力资本不足,使其处于"经济接受、制度排斥"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随之产生,同时此类研究也渐次增多。总结发现,其研究总体上可分为:关于农民工由来的研究、关于农民工生存境遇的研究、关于农民工发展趋向的研究。该研究重点综述了农民工"漠然"的政治境遇、低微的经济境遇、贫乏的文化境遇、艰难的生活境遇、边缘的社会地位境遇及农民工发展趋向等研究成果,期冀此类研究的纵深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20.
付海兰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90-93,114
我国"三农"问题凸显,己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难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把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分析铜仁地区农民工创业的现状、存在问题、机遇及作用,探索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黄英个案,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