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要求,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编写了“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的内容。何谓“大一统”?教材在第14页小字部分简介提到:“大概在西汉初年,出现了一部《公羊春秋》,传为公羊高所作。它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为汉武帝所提倡。”仅以此只言片语学生很难理解“大一统”的真正内涵,故写此拙文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春耿》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乃是汉代政治理论构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所谓“《春秋》大一统”,其意思主要是王者一统天下,在汉代也就是要皇帝一统天下。就内容而言,则包括政治一统作文化一统两个方面。“《春秋》大一统”理论乃是秦汉封建大帝国的形成及其客观要求的产物,它不但为汉王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在维护和巩固华夏一统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花未眠》,融合物我,把自然契入人类的哲学思考中,表达了艺术要尽可能地反映自然美的思想,进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类审美理趣,张扬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显示了作家后期散文创作秉承了日本文学“物哀”“风雅”的传统,达到了禅趣、哲理美与物哀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奇”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创作中不受约束的自由性.中唐时期散文创作经历了重大改革,散文理论推陈出新.汉代王充对于“奇”的褒与贬,成为中唐文学理论研究的两条主线.韩愈、柳宗元、裴度、李翱、皇甫浞等人对于“奇”这一范畴的讨论,反映出中唐文论家对于复古与革新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争论从理论上看是复古与革新两种观点的交锋,从创作实践上看则是对于创作规范和创作个性之间关系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司马相如分别代表了汉代散文和辞赋的最高成就。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士子。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相如的赋,虽各有千秋,但都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都有“全”、“大”的特点;都运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们共同昭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22年实际上就是他企图统一的22年。为实现“统一”,蒋介石打着“三民主义统一”的旗号掩盖他的王朝“大一统”和法西斯主义本质。由于其统一思想的反动性、倒退性决定了他统一实践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受信息化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散文创作体现出作者理性思考的成分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理性思考渗透甚至贯穿全篇的现象出现在反映各类题材的散文中,与以往哲理思想多出现于题材涉及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散文创作相比,如今凸显理性思考的散文呈“扩大”“张扬”的趋势,即本文称之为“理性散文扩张”,具体体现为思想的“扩张”、思维方式的“扩张”、“领地”和“体式”的“扩张”。这一新特点将影响散文理论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9.
1959—1961年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次散文创作高峰”。从“高峰与散文年”、“何以成就高峰”、“高峰成就模式化”、“反思散文中的‘大跃进’年代”四个方面分析了这次散文创作高峰形成的原因和经典化过程,从而追问极左思想影响下,文学自身在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历史价值冲突的尴尬境地中丧失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域辽阔的大帝国的建立 ,中西方历史上都曾产生过“大一统”的理念 ,但发展结果则不尽相同。中国的“大一统”思想不仅无数次变成事实 ,而且深入人心 ,以致在国家分裂时 ,地不分南北 ,人不论民族 ,大家都以实现政治统一为己任。相比之下 ,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 ,“大一统”始终处于理念思维阶段 ,很少成为政治现实。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大一统”的结果如此之不同 ,确实值得深思。本文系统地考察古代中西“大一统”理念的形成、发展、影响以及二者之异同 ,力图对上述问题做一解答。  相似文献   

11.
王符的《潜夫论》是东汉散文的代表作.由于身处汉代经学盛行时期,王符散文创作受到了经学经典和经学活动的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文章结构上,体现出“依经立意”的构思方式;文章构句上,表现出对儒家经典句式的仿写和句法技巧的借鉴;文章论述方式和文体上,表现出受经师解经言说方式和经学论辩活动影响的痕迹.王符散文与汉代经学关系密切,是汉代经学与文学互动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2.
杨朔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同时也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散文理论家。他的“诗化”散文理论的核心是追求功利与唯美的高度统一。这种融积极的思想性和精美的艺术性为一体的散文理论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对纠正当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内容贫乏的偏向 ,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代文学汉赋的繁盛和诗学精神的人性化归复,昭示了汉代文学的非凡成就。经由大一统中央宫廷文学的孕育、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淀及庄骚思想的催发,汉末文人最终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社会舞台,以表现人生、人的个性情感为主旨的文学审美性创作成为时代新风。在文人富于个性情感的文学创作中,汉末文学呈现觉醒之势。  相似文献   

14.
"大统一"的历史观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大一统"的历史观贯穿于<史记>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述中,围绕着这个理念,司马迁在书中确立了中华民族是黄帝子孙的观念;对秦的统一,浓墨重彩,高度评价;对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繁荣昌盛大加赞颂,从而为后世史学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天子一爵”说是公羊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述的是天子由神圣到世俗的降解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司马迁从汉代知识分子形神骚动的精神困境出发,在《史记》中信验了公羊学“天子一爵”说,并把它与“大一统”观念连接,为人类政治统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终形成其富有神性意义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司马迁敏锐地看出其实质不过是“外儒内法”,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因而司马迁表现出了对先秦儒家的景仰和对汉武帝时期变味了的汉代儒林的鄙弃。  相似文献   

18.
在除旧布新的五四时代 ,各种思潮纷涌而至。五四白话散文的潮流虽稍迟于新诗 ,却显示了逼人的光彩和锋芒。五四散文作家对自己创作个性的发现 ,散文作品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 ,无疑是五四散文的重要突破口。在五四文化统一战线之内 ,源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散文作家队伍 ,不断地分化、组合 ,产生出鲁迅这样的散文巨匠以及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傅斯年诸散文名家 ,他们集中体现了五四散文不同流派作家的思想、艺术特色 ,共同谱写五四散文创作灿烂的星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论述了老舍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作者认为: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虽基本上属于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之流,但也有时代的折光;随着老舍思想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他的散文创作,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大众的、民族的斗争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在艺术表现上,老舍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性;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诙谐幽默;语言朴素简练。在现代散文中,老舍的散文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西汉初年的陆贾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体,兼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由此形成汉初地主阶级国家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意识形态。陆贾的这种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思想渊源,是在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主要是在对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融会而成。在这种思想探索中,他本着“厚今薄古”的方法论原则,提出“圣君说”、“大一统说”、“天人感应说”等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为确立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