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执裁实践,发现竞赛规则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在演练水平评分中出现“评分盲点”,由于规则对套路的步型没有严格规定导致定势动作异化,对难度动作的过分重视导致具有攻防含义的一般动作被忽视,此外,难度动作的编排也不太合理,难度动作前的过多停顿影响了演练整体节奏。而且,对练部分尚需进一步量化。文章根据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实践检验,提出了十运会后竞技武术竞赛规则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文化底蕴深厚,拳理、技术博大精深,在经过演变和代代人的传承后,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太极拳不仅深受国内习武者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流和碰撞下,武术为了成功进入奥运会,其竞赛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评分标准也趋于细致和规范。其中,难度动作分的加入,使评分更加的量化,对运动员的套路评分更加的客观化。而太极拳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改动也对太极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拳内容设置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高难度323B+3是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高难跳跃动作之一,其难度加分为0.4分。纵观近几年武术大赛不难发现,崔文娟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够高质量完成此动作的优秀女运动员,曾多次在全国及世界武术大赛自选太极拳、太极剑比赛中选用并高质量的完成此难度动作,并夺得冠军。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崔文娟完成的自选太极拳竞赛套路高难度323B+3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及技术特点。崔文娟的323B+3动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殷光远 《武当》2005,(6):14-15
太极拳的单腿支撑动作,在陈、杨、孙、吴、武式传统太极拳及社会上广大中老年人演练的竞赛套路中,都有单腿(左或右)支撑的运用,而单腿支撑的好和否,则直接影响整个套路的舒展大方、美观、健身及技击效果。现仅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及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40式竞赛套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谈谈如何掌握练单腿支撑的稳定性。修练单腿支撑的稳定,首要的是加强底盘功夫的锻炼,如一代太极拳大师李雅轩师爷所教导:"两腿如厢底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水涛之动而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练习杨式太极拳17年了,但有两个动作我一直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一是杨式竞赛套路里的第四式提手上势,二是第七式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崔仲三答:杨式太极拳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其动作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动作劲力的要求。比较形象的动作名称就是白鹤亮翅。在这些动作名称中,有的注重技击手法的表现,比如搬拦锤;还有的是对劲力感觉的提示,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式等。太极拳虽然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动作感觉是一致的。具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 太极拳的套路技术 套路运动是以基本技术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变化规律,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编排的整套练习形式.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每一招一式都有它的攻防含义。在套路练习中,要懂的每一个式子为什么那样打,通过多年的锻炼,动作熟练后,就可以在技击方面发挥作用。不过我现在不是探讨技击方面,而是研究太极拳在健身、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我学练太极拳三十四年,太极拳在健身、疗病方面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练拳前患有肺气肿、胃病、脱肛、胃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演变对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指出,竞赛规则对武术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1996年和2002年制定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忽视了武术以攻防技击为主的本质特征,必须予以修正,并提出了若干原则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武术竞赛规则》修定看武术技术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竞赛规则。竞赛规则是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是竞赛赖以进行的依据。它可使运动员在同一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赛。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某一个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的制定还有另外两方面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即规则既要反映出该运动项目当时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同时又要引导该运动项目的技术向某一方向发展。武术是以具有攻防价值的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套路的比赛自建国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中,武术套路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如何在促其技术发展的同时,又  相似文献   

10.
在把握武术理论与实践之间适度张力的基础上,紧扣学校教育、竞技体育、大众健身三大场域,对新时代武术理论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1)广泛开展武术技术的文化内涵研究,以“条件性实战”为武术技击理论创新的主要实践载体,扎根武术教育、竞技、健身、演艺、产业五大领域的现实场景,确定武术哲学层面“内容、形式、途径”的基本研究框架或范式;(2)将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着力点转移至武术专业教育,推进体制改革、评价创新、课程调整等;(3)重新考量“模糊评价”在武术套路竞赛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打破规则修订的体制阻碍,将研究重心置于新规则出台之前,重点总结以往经验、借鉴对练套路竞赛模式和改革评分制度;(4)将中老年群体健身作为大众武术健身研究的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区别于竞技体育的赛事制度、规则和实施办法,加强武术对中老年群体健身效益研究,将“习武致趣”作为武术健身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上海复兴高级中学高三两个武术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这两个组用一般教学法和攻防含义教学法进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进行兴趣意向、动作掌握程度、考核成绩的对比,结果发现用攻防含义教学法教学的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要比用一般教学法的对照组更好,更适合于现在的太极拳教学,使学生看到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全貌,继续改进攻防含义教学法,使之更加成熟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套路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对套路表演水平的评价标准,是为套路运动服务的。从1958年第一次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到今天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每次规则的修改都会对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又会促进武术竞赛规则的更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章通过研究武术竞赛规则探寻武术套路运动发展趋势,为武术套路运动训练以及规则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竞赛规则是竞技比赛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导向和运动技术发展的指南,是保证比赛公平竞争、评判技术高低的准绳。1959年,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科学、系统的武术竞赛规则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武术正式走向竞技体育赛场。虽然这本太极拳竞赛规则较为笼统,但它第一次将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设定为一个可以量化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建国后的四十多年里,太极拳竞赛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对推动太极拳运动在国内外快速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规则下中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赛事观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确定2006-2009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2009年为十一运会武术套路决赛)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自选拳术类长拳、太极拳、南拳项目的男女前16名,共377名运动员的成绩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修改对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男女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演练水平分、动作难度分与最后得分都紧密相关,但紧密程度有差异性.当动作质量分、动作难度分趋向满分时,演练水平分将起到决定性作用.针对优秀套路运动员技术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根据时间序列,探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断修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把不同时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特点与现代竞技武术比赛的难度动作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武术竞赛规则具有导向性作用。难度动作是武术竞赛规则改革的切入点,难度动作的提高与完善对竞技武术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完善难度体系,根据不同级别的难度动作,建立难度动作数据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依据,试论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找出制约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相关因素为:⑴现代竞赛需要决定运动员的训练模式;⑵套路和散打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性质等方面的异同难以使一名运动员兼习两种项目;(3)武术国际化市场决定套路和散打项目均需要各自改进加强。并提出套路运动S在练习套路的基础上练习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编排要有攻防含义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5年4月2日,以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为团长的中国武术太极拳代表团一行35人,参加了在日本神奈川县海老名市举行的第6届中日太极拳交流比赛大会。 此次大会与以往几届一样,设太极拳(42式综合太极拳)、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和太极剑等7个项目,共设14块金牌,中国代表团撷取了12顶桂冠。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它是以攻防为主要内容并以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而向前一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攻防技术逐渐失去了直接运用于军事作战的效用,至使武术中分出了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套路和格斗形式的技击。把零散的技击动作,从健身的角  相似文献   

19.
从1959年第一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出台,到2002版新规则的实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修改了8次。每次修改都会引起武术套路编排、动作构成、训练方法及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为了加快武术套路竞赛与国际接轨,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出台,彻底打破了武术套路保持传统性的原有发展路径,使武术套路从最初以"精、气、神"传统武术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为主,发展为以难度动作稳定性、创新非武术类动作为主的训练模式。这种变化给武术套路的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各运动队更加注重难度动作的完成及其稳定程度,渐渐将武术的基本动作与技术丢弃,使整  相似文献   

20.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