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中文自修》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上海市第三届语文教学与高考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沈本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庄辉明、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谭帆、《中文自修》杂志社主编李锋、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巢宗祺,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以及高考语文命题组.阅卷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代表,还有来自一线的语文老师和教研员代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南方周末》报道的山东省青岛市二中语文教师王泽钊,坚持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反而被逼辞职一事非常令人感慨。他对“人教版”教材只用两三周的时间有选择地讲完,余下的时间都讲他自己为学生精选的文章;并将语文课细分为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多种;还把学生拉到崂山风景区去上课。他的这种不循常规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报道,王泽钊先后带过17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均在全市名列前茅。事实说明,王泽钊的语文教学创新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但是这位改革者却受到了种种非议,他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一个网友对我说王泽钊老师在教育论坛上被“骂”了。这几个月,王泽钊三个字可谓是炙手可热,我先是在报纸上读到过王老师的“撞南墙”,后又在电视上领略过王老师的翩翩风度,也曾在论坛上浏览过关于王泽钊现象的讨论(其中也有王老师不多也不长的几个帖子),却从来没有深入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只知道王泽钊是个非常有个性的语文老师,还自编了教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用“语文课该怎么教还怎么教”来安慰自己.特别是对于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法.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把选修当成必修上。于是把那一点点新理念全丢在了一边,不再顾及新课标,自以为围绕高考来教,就不会误人子弟。课堂没有从必修教法中转变过来,有不少老师甚至还是从头灌到尾,放弃学情,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面对不好的生源怨天尤人。  相似文献   

6.
《露一手》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语文园地二”中“展示台”栏目的教学内容。我曾听过几位老师关于该内容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可谓丰富多彩.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但总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泛化.少了点语文课的味道。在一次下乡进行教学视导时,又听一位老师执教了《露一手》这一内容。授课老师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7.
陈骁 《上海教育》2002,(23):14-17
《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让青岛“另类”语文教师王泽钊成了热点人物,一场自下而上的语文教改引发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应该说,王泽钊是教育改革期待出现的人物,他是一个标记。焦点并不在于对他的争议,重要的是他在大胆地实践,勇敢地突破,他引领更多的教师为走向教改的春天探路。  相似文献   

8.
着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说过,“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由此看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作文,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专业媒体,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课程教材改革的进程。当语文教学改革“又一人”王泽钊闯入我们视野时,本刊立即对其人其事进行了深入报道和专业分析。《民间教改又一人》刊出后.引起了教育圈内外的反响。王泽钊被上海校长以最快的速度请进了学校,请到了教师和学生中间。大家意识到,语文教学改革一直需要寻找突破口,而王泽钊的出现则为上海教师提供了探讨空间。基于对教改的热忱和对“又一人”的关注,本刊继续追踪了王泽钊在上海的行程。  相似文献   

10.
读了王君老师《安恩与奶牛》的教学实录,我曾撰文(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围绕“咬文嚼字”谈论其得失:王老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表达.充分调动自己的体验去“咬文嚼字”.以打磨语感的教学策略和功夫.让我们欣赏到“有语文”的语文课,所得极丰:但她“删削”文本,直线、单一地将主题归结于“万物为一”的做法,最终损害了“咬文嚼字”.减损了小说阅读与小说阅读教学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所“失”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其语文部分简称“语文考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其语文部分简称“语文说明”),以其大力提倡“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力的纠正了此前脱离语文学科特点和脱离学生发展需要考语文的倾向,颁行数年来,为高中语文教学、考试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003年,教育部又制定、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课标”),进一步提高和细化、系统化了高中语文能力的要求。“语文课标”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编写教材和考试评价的依据,是语文课程发展的最高“指挥捧”,“语文大纲”和“语文说明”如何体现、贯彻“语文课标”的要求,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这是考试中心专家、也是每个语文人所应关心、关注和必须花大力气尽早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语文大纲”和“语文说明”存在的不足、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和发徙高考语文能力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以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2.
教语文,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黄亢美老师在《小学语文新理念教例评析》一书中说,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三维一体”。依照“三维一体”的要求来设计和评价一节语文课,才能不偏不倚,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因此,评价一节语文课,首先应看它是否突出语文的工具陆,语文味是否浓郁。《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个三维度之首,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是要突出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日,潜心拜读了成尚荣先生的《语文,再语文一些》一文。读罢,颇有同感。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程理念变了.语文的领域拓宽了,语文的结构综合了,实施方式多样了.语文课堂精彩了……但透过这些变化.我们又不难发现有些语文课变“味”了,甚至不像语文课了。难怪很多老师感慨: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会上了。是的,当前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徘徊状态.  相似文献   

14.
包磊 《现代语文》2014,(12):154-155
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有句话说“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写好了语文分数就不会低。正因为作文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历次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受关注的也是作文。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也是所有高中老师,特别是高三老师最头疼的事。本文选取了《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部分优秀作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分数。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16.
贾志敏老师是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小校长,是我国小语教坛著名的特级教师。相比较当前的一些“教研课”过于虚浮、华而不实,贾老师这节《惊弓之鸟》阅读教学展示课则语文味浓.训练扎实。相信你看了以后对语文课的内涵会有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时至今日。语文学科的改革浪潮虽几度“惊涛拍岸”.但“改革从来就是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漪)。因而语文课仍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时出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课标》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应掌握现代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在成都七中嘉祥学校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在课上,不仅领略了王崧舟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更见识了其摒弃浮华,坚持返璞归真的语文态度.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扫语文课堂的浮华,整节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更没有教师凸显个人的表演,语言平平实实,教学环节简简单单,仅通过“读文”、“辩斗”、“写话”三个简单的教学环节,就把语文课该有的东西都蕴含其中,“听、说、读、写”样样落实,处处均见语文真功夫.语文课该有的“味”洋溢其中,值得人品味、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3,(10):31-32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述: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对此,引起听课老师的议论,有人提出,用这类问题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是否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三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一年多,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实践,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