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档案执法证据的转换,《档案法》及《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档案执法证据能够在刑事司法程序中采纳与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既是由档案违法行为与档案犯罪之间的竞合与证据的不可复制性所决定,又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效率。档案执法证据向刑事司法证据的转换包括证据的转换范围、证据转换规则和档案执法文书的转换规则等内容。为确保公安司法机关合理使用档案执法证据,有必要对档案执法证据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条件和特殊程序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近年来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项工作。《档案法》与《刑法》的相关条款,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法律基础。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主要包括证据衔接、程序衔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呈现违法高发而刑罚阙如态势,折射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的现实.造成如此困境,既有档案行政立法与刑事立法不协调、案件移送程序不健全、证据转换困难等客观原因,也有档案主管部门选择性执法、检察机关监督乏力等主观因素.推进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顺畅衔接,较为可行的路径是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共同发力.首先,加强档案法与刑法的实体性衔接,明晰档案违法犯罪的判定标准;其次,优化档案违法犯罪案件移送与承接程序,完善档案行政证据转化及认定规则;最后,拓宽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检察监督信息渠道,创新检察监督方式,提升监督刚性.  相似文献   

4.
出版物鉴定意见是出版管理行政执法或者刑事司法中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收集的出版物鉴定意见,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但需要对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按法定程序予以审查.为克服出版物鉴定主体形式与实质合法性的困境,应该尽快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实现出版物行政执法和出版物鉴定之间的相互分离,出版物鉴定工作应交由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或者机构承担.  相似文献   

5.
高幸 《大观周刊》2012,(25):40-41,39
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政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5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刑事诉讼法根据该决定做出了相应修改,并重新公布.这是时隔15年后刑诉法迎来的第二次大修改。法学界在持续关注新刑事诉讼法问题的同时,就律师辩护、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取保候审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一些旨在推动中国刑事立法的新思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不仅是一个国家司法文明的象征,也是体现人权的一种表现泰文针对新刑诉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争款着手,分析条款的讲步性和不足,从而讲一击务新知和展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档案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问题,制约着我国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档案法与刑法之间的科学衔接是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对于档案违法犯罪的规制,档案法是刑法的前置基础,刑法是档案法的有力保障,二者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档案安全行刑衔接制度在立法衔接、案件移送、证据转换、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档案执法部门与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档案违法犯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堵塞。为实现档案安全领域行刑衔接制度的公正、高效运行,加强对档案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行刑衔接立法以及完善案件移送机制、健全证据转换规则、构建行刑衔接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监督机制等制度规范,保障档案安全,促进档案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负有公诉和监督双重职能。作为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负有客观公正指控犯罪的职责。强化证据意识,就是要求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做到注意审查侦查机关或部门收集的证据是否客观全面,有无违法取证行为。本文从新刑诉法对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修改、修改对公诉工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修改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增强证据意识,严格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吉伟国 《大观周刊》2012,(38):58-58
2012年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生效,其中将“电子数据”作为了司法证据的一个种类,本文就是浅析电子数据在作为电子证据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司法应用的共通之处,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积极意义.分别解读了电子证据审查认定条款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中立第三方平台保管这三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的具体关联,进而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与机构层面论述了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启示:加强档案法规标准与电子证据审查认定条款的衔接,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与档案馆积极参与存证保全,实现电子文件—电子证据全链条痕迹留存.  相似文献   

10.
从法规政策上赋予电子文档证据效力是推进电子文件单轨制改革的重要支点.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的内容、类型及其司法应用,详细分析了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特点,指出电子文件证据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电子文件证据基本问题规定混乱,可采性与证明力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文件证据真实性难以判定,司法实践存在操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并从完善电子文件证据法规体系、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及证明力、电子文件证据技术鉴定司法应用等维度,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体系,开展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立法研究,提升司法应用中电子文件证据鉴定技术应用等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周小晖 《大观周刊》2012,(13):30-31
19世纪初人权理念迅速发展,尤其为保障司法领域中的人权问题应运产生了众多的规则原则,本文立足于平衡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的角度,旨在分析新《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涵盖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认知;非法证据规则与人权保障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明晰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落实我国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戚恒 《大观周刊》2011,(18):173-174
在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是一个热门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明确提出证人证言是仅次于物证、书证的的重要证据。但是在我国庭审当中证人证言一般以书面形式出现在庭审中,这严重影响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文章从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入手分析证人证言的重要性,提出证人出庭作证对于庭审中证人证言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侯敏娜 《大观周刊》2012,(37):43-43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非法取证行为不仅侵害的公民法、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司法公正权威,因此《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完善刑事证据制度、推进公正审判的热切期望。本文试图对规定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作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4.
档案方面违法犯罪的规制主要体现在行政罚与刑事罚两个层面,由此产生档案安全领域行刑衔接,而行刑衔接有效推进直接影响到档案违法犯罪的规制成效。档案安全行刑衔接主要包括实体衔接和程序衔接两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档案安全行刑衔接存在法律体系缺乏有效衔接、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性、案件移送标准不明确、证据转换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实体法层面拓展档案违法犯罪的范围。同时,在程序法层面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行刑衔接的各参与主体之间协同机制、案件移送制度以及证据认定与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简易程序是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增设的刑事审判程序,是一种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节轻微刑事案件进行快速处理的程序。简易程序的设定初衷是好的,经过十多年的适用发现,我国简易程序的实体性条件过窄,程序性条件过宽,适用比例较低。加之现代刑事诉讼愈来愈注重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和程序正当,导致简易程序适用所耗的司法资源愈来愈多,司法成本愈来愈高。因此,为进一步应对司法实际需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新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对简易程序进行了重要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证据问题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刑事诉讼过程就是一个收集证据、运用证据、采信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实现了从职权主义的纠问式庭审向当事人主义控辩式庭审转变。但是,现行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与控辩式庭审方式极不适应,导致控辩式这种非常好的庭审方式在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类型、内容、程序及司法实践,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探讨了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现状及问题,并从电子文件证据的概念界定、法律定位、证明力和司法程序、立法规则等方面对单轨制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谭优 《大观周刊》2013,(10):29-32
自从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刑罚,刑罚正义一直是社会公众关切的主题。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将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作为其始终的追求的刑罚才是正义的刑罚。实现刑罚正义的关键是量刑公正,但在中外的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量刑偏差问题均普遍存在。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实体上的量刑偏差问题和程序上的“量刑依附于定罪”的问题,我国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量刑规范化改革改变以往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混为一体的做法,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是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实现量刑公正、均衡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的进行,量刑的公开性及公正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国传统的证据法主要适用于定罪环节,在量刑环节目前没有建立一套专门的证据规则,对于定罪完成之后的量刑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势必会影响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际效果。在量刑程序中,量刑证据的收集、举证、质证、辩论等程序决定着证据能否达到充分的程度,然而充足的量刑证据才是限制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的根本手段,是量刑公正的基础,是实现刑罚正义前提。在量刑规范化改革大背景下,量刑证据的相关问题是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急需完善的问题,量刑证据制度的改革也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将社会公众对量刑过程及结果的不清楚、不理解的状况比喻为“重重迷蒙雾”,将实现刑罚正义比喻为“妍妍正义花”,试图从充足的量刑证据是拨开重重迷蒙雾的工具,方能实现刑罚正义看见妍妍正义花的角度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李双江 《大观周刊》2012,(45):96-97
新刑事诉讼法修改了证据的概念,增加了证据的种类、收集程序,进一步明确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与举证责任人,严格规范了证据的收集程序,增加了非法证据的排除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证人和鉴定人出庭制度。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制度的修改对职务犯罪侦查,尤其是对以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种类为主要办案方式的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准确理解、全面贯彻新刑事诉讼法,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新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同时保障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推进,讨论新刑事诉讼法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专门就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修改结合渎职侵权犯罪侦查特点。就证据制度的修改对渎职侵权犯罪侦基工作的影响尤其是推进作用做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渎职侵权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电子文件与电子证据互为背景、一体两面。调查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十四条第一款“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两项为审判依据的裁判文书,解读所涉及电子证据的采信依据与未采信原因,指出当前“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发挥在“内容覆盖”与“形式规格”方面存在障碍。从全链可控、规范保管、属性转化、多方协同四个方面为实施“司法可认证”的电子文件管理提供建议,包括:多款项形成证明合力,“源头”管控便于审查认定,列明清单助力司法理解,认证指引助推证据采信。以期为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辅助其合理避免纠纷、应对诉讼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