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磊 《当代传播》2007,(1):57-59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在日益持续和深入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将会逐渐被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也将随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播主体的需要,也是传播动机的需要,更是传播效果的需要.网络人际传播最终摆脱不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依然是影响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文化生产方式,而这种由技术变迁导致的文化变迁使新媒体成为当下传播与引导文化不可忽视的强大驱动力。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推动新媒体是以数字、通信和互联网等新技术为特征的,以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首先,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以身份识别为基础的社会互动,匿名性使互动群体能够畅所欲言,极大提高了互动效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大数据时代热潮的推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基于web3.0时代的推进,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更加适合于个人观点的无约束的表达,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突破了传播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个网民兼具受者和传者的身份,由于部分网民"把关"意识的缺乏,使得信息的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影响着受众得到的  相似文献   

4.
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普遍特性,网络匿名传播是参与的身份处于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匿名的特性体现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而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也都有助于匿名特性的成立。网络的先天机制及其诸多特点的交汇,使“匿名性”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它同时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维护传播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5.
孙新 《新闻窗》2014,(4):106-107
一、就业工作现状 所谓的组织传播是指发生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二至多人之间以个人身份或职位身份出现的,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代表组织或不代表组织的信息交流过程。组织传播的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其目的是协调组织的行为、决策、冲突(包括第三方参与的冲突影响)及协调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广告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吸引”来引起信息接受者的关注,这不仅迎合了人的本性需求,更适应了人的个性需求.然而,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在网络上更容易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使迎合人性低层次需求的广告更容易找到市场.就广告的传播策略而言,低俗化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23):17-21
乡村旅游传播的影响是乡村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乡村性"为显著特征的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尤值得关注。笔者在对桂东南L村进行长期田野调查中的发现,"乡村性"在乡村旅游社区文化中主要表现为"地方化",但"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更迭或交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促使网络舆论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本文主要从传播学角度论述网络舆论形成及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学角度看博客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传播是网络传播领域出现的个性鲜明的传播现象,凭借其个人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的传播特质,显现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博客传播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博客传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日益增多,网络以其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民众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  相似文献   

12.
张静华 《新闻传播》2012,(2):136-137
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常常存在于对身份的期望存在文化差异,误读也往往缘于从自我文化诉求视角来解读他者身份的思维习惯,要规避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身份期望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参观经验为案例,探讨身份期望差异对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人们交流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互动形态的不断变化和重新整合,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舣向乃至多向互动性,在网络传播中,传者和受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同时两者也可以进行意义的互换.  相似文献   

14.
邓俊峰  梁婷 《传媒》2017,(24):54-56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媒介技术变革与传播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了视觉设计范围,互动性视觉设计应运而生.互动性设计就是以互动思维和信息互动技术为根本依托的新媒体设计形式,如互动影像、互动游戏、互动展览等.本质上来讲,新的视觉设计必然会催生新的视觉语言以及新的传播形态,互动设计决定了视觉语言传播的互动性.随着受众对视觉语言主观需求的日益提高,视觉语言传播形式变得愈加多元,而面对视觉设计形式、设计理念、审美需求等方面的转变,视觉传播主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对提高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相关品牌黏性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新媒体视域下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实现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藏口语传播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传播是西藏最早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语传播具有不同于其他传播类型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传播主体的集体性、匿名性;传播形态的程式性和变异性的辩证统一;声情并茂的传播技巧;人际传播为主兼具大众传播雏形的传播形态;对非语言符号的倚重性;口传信息范围的狭窄与变形等.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中用户拥有多重身份的原因
  1.表达的需要。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出于一些担心,常采用匿名的方式宣泄情绪,以平复心中的怨恨和怒气。比如传者想表达不满,散布反主流话语,又怕这种传播遭受打压,招致难以承受的后果,他们就用昵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讹人钱财,骗取美色,用虚假言语和多重身份掩盖不良动机,这种现象在网络传播中并不鲜见,这也会使网络传播中用户身份多元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7.
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适文化身份以促进其他文化群体成员适应、理解中国文化有何困境,又何以可能?研究通过引入身份传播理论创新文化身份研究的路径,对全球14所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接触者”进行访谈和实践考察。研究发现,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居间”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亟需关注的界域,文化接触者在接触中国节日文化后的身份安全性感知受到身份差距、对话有效性、双文化身份背景等因素影响。进一步看,文化身份理解的困境主要归因于观念边界造就的身份差距,节日文化则通过形构意义共同体和开放对话的方式将身份传播理论框架中的四重身份联结起来,以设置微观叙事、制造文化体验、推动双向融合的方式实现赋魅,推动文化接触者个体文化身份的“唤醒-整合-归属”。  相似文献   

18.
郭泽德  马征 《新闻窗》2007,(6):114-115
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介的代表,互动性一直被认为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罗杰斯描述了新技术的三种关键特质:互动性;个人化程度以及小众化本质;新传播体系的异步本质。麦奎尔也指出:新媒介“如果要与传统媒体比较的话,那么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互动性。可见互动性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具有标明身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敏  黄晓钟 《新闻世界》2009,(4):117-118
网络传播主要特点是每个受者有可能是新的传者。信息流从不同的受众间流过,又被他们所加工、变异,再次传播开来。同时,网络传播还具有中心流动性、匿名性、大众化、任意化等其他特性。基于这些特性,使得在传统领域中出现的版权问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形势也更为严峻。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对新媒体背景下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