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史上,中国与日本之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胜利。而第二次战争——抗日战争,其结局恰恰相反,中国胜利,日本失败。通过对两次战争的比较分析,可以给中日两国和全世界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次战争。分析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得出值得后代中国人永远记取的教训。从战争的性质、力量对比、战场特点看: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朝人民和广大将土都有反抗侵略的迫切要求;中国的财政收入高于日本,陆军人数多于日本,北洋海军舰艇在吨位、速度、火炮力量方面稍劣于日本;战场地处朝鲜和我国境内,军需补给线短,有利于国内支援。然而,中国战败了。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不认真备战,已预伏了战败的可能。1894年,清军最初出兵朝鲜,是应朝鲜政府的…  相似文献   

4.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5.
1.下图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某场战争后围绕相关相关问题进行谈判的场景。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对日本、朝鲜以及远东政局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6.
祝红德  张维 《历史学习》2001,(11):16-17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战争,另一次是全面侵华战争。将这两次侵略战争作一番比较,对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的发展前途。通过这次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赔款”和各种特权,割走台湾、澎湖列岛大片土地,加速了向帝国主义转化的进程,从一个受欺凌,受剥削面临沦为欧洲的半殖民地的国家,变成了凶残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朝鲜在这次战争之后,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经过这次战争的打击,更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因此这次战争不论在中国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次重大事件。本文试图就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作一些剖析,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不仅是日俄两国内外政策发展的结果,而且与列强在远东的角逐密切相关.日本挑起这次战争,得到1902年第一次英日同盟的有力支持.一日本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获胜后,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军国主义者大肆鼓吹应由日本充当"东洋之盟主".日本与沙俄在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9,(6):56-56,F0003
十六世纪末年.丰臣秀吉统治下的日本于1592年(朝鲜李氏王朝宣祖25年,中国明朝万历20年)和1597年(朝鲜李氏王朝30年,中国明朝万历25年)两次派兵侵略朝鲜。朝鲜军民在中国明朝军队的援助下,先后击退了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侵略军败逃回国。因为战争发生在1592年。夏历为壬辰年.朝鲜历史上就把这两次保卫祖国的战争通称为壬辰卫国战争。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世界强权政治干预的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伟大战争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坚定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国家意志,以及神道文化对天皇制政府的坚定维护,使日本国民在国家意志的指挥下形成了国民普遍的进取心。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空谈"义、理",较少研究维护"义、理"的方略,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得出,国家意志的正确和坚强以及国民精神的奋发向上也是硬道理。这也是维系一个国家能否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永久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夕外交政策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中日两国国力的清醒判断,过于拘泥“以和为贵”的成见而缺乏敌变我变的积极应对之策,对国际调停、国际规则过于迷信,以及缺乏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抵御外侮的气量和智慧.其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使中国进一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开端。日本依据《马关条约》,不但从中国夺取了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领土,而且从清政府掠取了巨额战争赔款,这些战争赔款被作为扩展军备及发展近代工业和义务教育的费用,迅速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从而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变身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清朝到底能不能打赢那场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中的论题之一。本文依据中日两国的历史资料,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政局演变,简要地作以归纳和分析,通过对比,希望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清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清朝甲午之败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最惨重的一次。由于中国军队在军事体制、指挥系统、战略战术、官兵素质、情报信息的收集利用等软实力方面的严重缺失,使得先进装备、优势兵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了整个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日本曾多次侵犯台湾,都被明朝军民击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事实力增强,侵略性高涨,在美英等列强支持下,日本大举侵略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使腐朽的满清政府战败割台,日本对台湾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证明了一条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强国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将西北作为持久抗战之基地,并对即将破产的西北农业经济进行了以粮棉为主的规模开发,甘肃农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开发在促进甘肃粮棉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甲午条陈中所陈述的改革军事、编练新军的思想,与甲午战后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清延中枢急切变法求强的心理相一致,所以为光绪皇帝所接受。袁世凯练兵权的获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甲午吾陈。甲午条陈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先声,小站练兵的指导思想源于甲午条陈。  相似文献   

19.
朝鲜半岛问题形成有三大外部原因:日本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及其在二战结束末期对驻朝日军的重大调整,种下了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祸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朝鲜半岛上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并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行全面对抗,从而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分裂最终成为事实;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停战协定的签订,则进一步加剧了半岛的分裂状态。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它的爆发主要是在美苏冷战思维的支配下各种矛盾的集合和演化的结果。美苏大国插手朝鲜事务 ,朝鲜南北冲突扩大化 ,并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和民族利益 ,中国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