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的整合,教学设计是关键。其与诗歌教学整合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以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形成完美的个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创精神,都有重要意义。文艺理论家。诗人对此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是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教育最好的文学样式(体裁),而诗歌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文学语言训练的好教材。优秀的诗歌作品,艺术性和规范性统一的文学语言,对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想像是诗歌欣赏中最为重要的心理形式之一,想像对于诗歌欣赏活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任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邀游于诗歌的艺术境界,以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这一特点,以朗诵训练为媒介开展诗歌教学.通过朗诵训练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悟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诗歌语感,朗诵还有利于对诗歌的背诵,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告读者     
任何一个人少年时都是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喜欢诗歌教学才是。但现在的一些诗歌教学课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各种或传统或前卫的理论,把诗歌像过去分析小说散一样肢解成“段落大意”或“关键词”“关键句”,无疑是对诗歌的摧残;但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便读读”,似乎也难让他们萌发诗心。吴小红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把诗歌教学教给学生,是改革诗歌教学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田敏 《学语文》2010,(4):13-13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教学为语文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和提高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但诗歌鉴赏却成为学生的一个难题。有些教师认为诗歌教学就是为了应试。错误的教学理念和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使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丧失殆尽,导致学生学诗兴趣缺失、教学效果不佳。我认为,除了在高三阶段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专题训练。更关键的还是应从高一高二入手。  相似文献   

7.
为表现诗歌的情感丰富和意境优美,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进行两种形式的朗读:一是老师范读,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感知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二是学生自读,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的语言优美。朗读诗歌前,老师可出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诗歌: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分专题收集整理信启.和积累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情感具体化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黄立 《现代语文》2011,(7):89-90
一、设计思路 理解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抓意象,通过对诗歌中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的深入解析来品鉴《致橡树》。赏析诗歌后,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多首以"树"为主要意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一、优化朗读训练 上好诗歌课,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但有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歌是需要多读的,古代诗歌、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尤其需要多读,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诗歌总是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读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朗诵应讲究方法,不仅要做到形式多样、富于美感,而且要科学而有效的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层次鲜明,才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和诗歌产生共鸣,这样才更有效地实施诗歌教学,同时: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本“园地”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共安排了五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分别是“感谢和安慰”的交际训练、“胜似亲人”的习作训练、“我的发现”的阅读方法训练、诵读《过故人庄》的积累训练、朗读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训练等。在设计指导过程的时候,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的储备状况,侧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合资源,体现了训练的综合性,将“我的发现”和“成语故事”整合起来进行练习;二是注重了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有效交流给合起来。三是适度进行拓展性训练,在习作训练中,不仅让学生写出来,而且还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出去”。这样设计并实践,确保了训练目标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周琼 《教学随笔》2015,(4):174-175
诗歌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读"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范读、朗读、齐读等"百花齐放"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发现诗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余浩 《职教论坛》2003,(2):46-46
强化训练法,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以精心设计的训练内容为核心,以灵活有效的训练形式为载体,在老师的精心组织指导下,通过实践操作,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逐渐加码的训练方法。一、强化训练法的运用原则(一)目标性原则通过制订训练目标,激励学生刻苦训练。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分为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单项目标是某一具体训练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如训练学生编制记帐凭证所应达到的目标。综合目标是综合训练(包括一系列的相关单项训练)所应达到的目标,如帐务处理训练(包括计算、制证、记帐、编表等)所应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陈隆升 《江西教育》2004,(10):30-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当代学生学习古典诗歌若没有掌握一定的鉴赏策略,就会如入宝山空手回。为此,我们必须以广义知识观为视野,全面革新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知识基础.强化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一一、教学角度诵读———朗诵诗歌,体会诗意。把握诗歌内涵。二、主要教学步骤1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教师指导诗歌朗诵要点。3 .学生诵读体会诗意。4.学生谈诵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诗歌内涵。三、具体诵读训练实施过程1 .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主旨创造条件。了解作者穆旦,《赞美》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穆旦,原名查良铮,1 91 8年出生,1 93 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后留校。1 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  相似文献   

17.
对初中诗歌写作教学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初中阶段进行一点诗歌写作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诗歌写作长期被视作各种升学考试的禁区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升学考试中诗歌写作已从被限制到了部分不受限制,初中作文教学也有从强调文体到淡化文体的变化。我们应该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对诗歌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一点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表演、想象、作画等,紧紧围绕着诗歌挖掘文本资源、补充信息,让学生多方位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趣美、意境美,享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选读诗歌作品标准不能偏狭,眼界要开阔。在诗歌的继承、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学习诗歌作品;在掌握大量作品感性基础上去学习诗歌史。  相似文献   

20.
诗歌写作,一直以来就是中学作教学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平时作训练也很少涉及到这种体。对学生来说,他们写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青春本身就足g 首最动人的诗歌,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的青春放声歌唱!自从2001年高考作不再“限制体”,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后,高考满分作每年都有诗歌佳作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