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对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召 《体育世界》2009,(10):35-36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法,总结了国内外篮球体能训练中的耐力素质的研究成果现状,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对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的定义、生理生化的基础,训练方法,评价指标,恢复进行研究分析,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调查等方法,基于体能训练理论与原则,紧密结合篮球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特点,提出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由专项速度、整体力量、运动耐力及心理机能构成,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独特的具体的体能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新征 《体育学刊》2006,13(5):114-116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对篮球运动主要特征把握模糊、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脱节和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我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员必须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正确把握篮球运动项目的主要特征,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采用科学的先进技术的手段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建议各级篮球队配置专职体能教练员,并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以利于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是体能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步骤,选择符合篮球专项特征的测试方法是进行有效体能测试的前提。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篮球项目特征及无氧耐力场地测试方法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所选用的关于篮球运动员的无氧耐力测试的方法及计量指标尚存在不足,忽略了结合专项特征带有间歇性质的反复冲刺能力的测试(repeated sprint test)和反复跳跃测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同类项群运动员反复冲刺能力和跳跃的测试方法,并总结其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5.
在篮球运动当中,专项体能培养是帮助运动员熟练掌握篮球技能并进行实战应用的重要条件。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根据分析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特征,提出了有效培养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的手段与办法,旨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东女篮青年队体能训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山东女篮青年队在腰腹力量和上肢力量方面较好,而国家青年女篮在下肢弹跳和速度耐力方面明显占优。建议山东省青年女篮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下肢力量速度及耐力素质训练,采用适合篮球专项的先进训练方法,使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体能是篮球技战术达到高水平的基础和保证,专项化训练是技战术达到高水平的手段和途径。体能训练中,重点是提高无氧供能下的速度耐力、最大力量和最大速度。技战术训练应注重提高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尤其是在大强度负荷下技术的稳定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的概念进行研究;同时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特点、专项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和建议,以期能为我国篮球运动的训练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及其现实问题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对运动能力也起着不同的影响。按其对专项成绩作用分为一般能力和专项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运动员全面和基础的运动能力;专项能力则是指与运动员的比赛专项有密切关系的运动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优劣的直接因素。长期以来,二者被看作既是评价运动员现实竞技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未来运动水平发展及选材的主要依据。一般与专项能力是一种动态指标,在训练中必须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特点、训练水平和篮球运动的要求调整训练比例。  相似文献   

10.
体能是篮球技战术学习的基础,体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技战术的掌握。培养篮球专业人才的体育院系在篮球专项课中应该增加专业体能教学内容,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掌握篮球技战术;二可以提高教师、学生在篮球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希望能引起同仁的重视,在每节篮球专项课中拿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培养全面的篮球人才,为我国篮球运动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蒋刚强 《体育科技》2001,22(3):38-40
借鉴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结合多年篮球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对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指导思想作了补正,同时提出了专项力量训练的原则和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训练实践相关知识,对篮球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原则、存在的问题和训练方法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篮球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我国少年男子 ( 16~ 17岁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运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以期为教练员更好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依据 ,有助于教练员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 ,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 ,本文所选用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测验指标能全面反映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水平 ,所制订的测试成绩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模型经初步应用和验证 ,取得较好的使用效果 ,可用于评价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4.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当代篮球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以及青年学生参与篮球运动中的快攻意识形成及临场运用过程,对青年学生快攻意识的培养及成效进行探讨.认为篮球快攻意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细腻的,并且需要长期学习和培养的连续性过程,是通过反复练习和比赛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技术、战术教学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课堂教学比赛进攻快攻意识的科学训练方法,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阶段教学过程、训练过程中,使快攻意识与其它战术意识和技、战术训练密切结合,并有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篮球储备资源需要加强,而青少年的篮球运动员是主要的储备力量,运动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这就需要教练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科学的体能训练可以帮助篮球运动员获得更充沛的体力,在比赛的最后关头仍然可以发挥出良好的竞技水平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处于发育时期,体能往往存在着不足,因此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练习篮球的基础课程,众所周知,一场篮球赛的身体对抗强度大,对运动员速度、力量、耐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身体素质过硬才能掌管一场比赛。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教练应结合每一个篮球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计划,要全面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蓟生 《辽宁体育科技》2003,25(5):53-54,60
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探索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有效因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北京高校男篮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研究,筛选出影响运动训练水平的有效因子和简便易操作的检查性项目,为教练员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代篮球运动注重整体实力、攻防转换快、身体对抗激烈、技术创新实用和战术配合流畅是其五大主要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对青少年核心后卫的培养和训练,应着眼于我国篮球发展的未来,重视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观察能力和心理素质五个主要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从体能训练学的角度研究,以篮球运动的体能特征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含义和篮球运动项目的体能特征以及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重新学习体能训练以及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意义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建立正确的观念。(2)创新思维,结合先进的技战术理念和体能训练的特征要求对篮球运动体能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3)体能训练必须与篮球运动的特点和能量代谢的特点相结合。(4)体能训练必须重视疲劳与恢复。总之,体能是篮球运动的基础,是球队取得优异成绩和提高技术战术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篮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是我国竞技篮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在通过对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的体能状况、基本技术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培养体制、体能训练及基本技术等方面提出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已经逐渐走入了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并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基于对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区别的分析,阐述了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价值,然后又进一步梳理归纳了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思路,以期能够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