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吕坤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心性论上主张“万理具于心”,认为人的“义理之性”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义理之性”的“善性”是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的“恶”则是后天“异化”的产物。在理欲论上肯定合理的“人欲”,反对“灭人心而去之”,并把“理欲之辩”归结为“公私之辩”。在“定静”说中提出了治心、省察、慎独、寡欲、居敬的修养方法。他还对男尊女卑的陈旧伦理恩赧讲行了深入的批判.歌颂妇女的智慧、勇敢和对直垫势情的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2.
荀子人性论具有双重维度,即欲望之性与认知之性。其性恶论指向欲望之性,且是针对过度纵欲导致社会偏险悖乱而作出的利害权衡判断,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针对人生而有欲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仁义被确认的内在根据是认知之性,但先天的认知能力是价值中立的。价值的大本大源乃是使社会正理平治的"礼义",而"礼义"所代表的社会秩序之"善"内化为主体之"德",取决于认知之性的"化性而起伪"。"化性而起伪"乃是"化"人的认知之性,即化心;而非传统所认为的"化"欲望之性。  相似文献   

3.
荀子天官与天君的关系问题十分恼人。在“天人对扬”中,天官、天君均“在人”而“谓天”,因而人有二重性,既是人又属天,天也有二重性,既是不包括人的狭义之天又是包括人的广义之天,最终在天人关系上心即是天君又是天官,而且五官也不能离心而有。同时,心为天官而同于五官则谓性,心为天君而远离物象刺激则谓伪,在心性关系上荀子也表现出二重性:心有二重性,既为是性的心又为不是性而是伪的心;性也有二重性,既为情、欲、利的性又为辨、知、伪的性。荀子如此“纠结”地辨说,只是为了能够同时“兼”五官、天君而“能之”,以真正“具备”天官这种“器具”,也即在天生人成中让五官成其五官、让天君成其天君,最终走出人类的野蛮状态。这野蛮状态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其泥淖之中而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5.
孙建英  陈锦雯 《教育艺术》2003,(10):30-31,13
一、人是“性伪合”。荀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理想的道德人格。其基本特征是“性伪合”。也就是说圣人既具有常人所具备的生理本能,又有超常的道德品质。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多欲的,凡是人都“饥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反思两千多年前荀子“明分使群”、“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富国裕民”、“以礼节欲”、“化性起伪”等思想,深受启示.先贤之见,意义深远,远见卓识,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8.
人们不能依文解意,认为荀子心性思想是性恶,而应回到文本中,具体解析。荀子所谓"性"是就人的生理本然而言,而生理本能的表现就是"欲"。作为生理本然的"欲"不能言之善,也不能言之恶,这就是说,"性"无善无恶。作为人生理本然的"性"有着天然向外流露性,此则为"情"。若顺着人之性向外流淌,则"欲"处于放纵状态,"情"则趋于恶。放情纵欲则为恶,那么在荀子看来,当操存此"心",逆"情"而化。  相似文献   

9.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11.
战国末期,社会濒临转型。荀子顺应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潮流,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创建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导欲"为价值功用,"隆礼重法"和"师法之化"为实施措施,"内圣"为终极目标,凸显"入世"品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从而大大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人之性恶,认为人顺纵情欲恣意发展才展现出性恶。基于此,荀子提出用"礼义"来安养性情,教化社会,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礼化义,人之为人;二是以礼养人,情理兼备;三是情安于礼,导人向善。  相似文献   

14.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为了节制人的情欲,使社会安定详和,他提出“隆礼至法”的思想。而在“隆礼至法”的过程中,他非常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如果失去君子人格,礼法虽然具备,国家也会危乱。为了造就 君子人格,人需要刻苦学习礼法,严格按照礼法进行修养;国家需要尚贤使能,奖罚分明。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孟子认为人天然有仁、义、礼、智四种善性,荀子要求控制人的自然之欲而得到礼,董仲舒认为三纲五常是人生的大网,善与恶就是要处理仁与贪、与情的关系,朱熹则要通过对人欲的克制来复明天理。禅宗要求通过觉和悟走出人生的虚幻,善恶只在一念之差。老子认为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的混沌状态是道德的至善,庄子则要求超脱俗物之累,达到意志自由。魏晋玄学形成了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三种道德观。中庸至上的道德方法论、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论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罪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合理性何在?考察古代文献,我国传统法强调法以礼为灵魂,礼法统一,强调教化对培育人性的作用。人性何可教化?因为人各有其本心,有其真情实感。尽管人往往会蒙蔽本心放纵私欲而犯罪,但源自本心的真情实感并没有消失。当我们对这种真挚的情感做出积极的道德价值判断时,在理论上我们便有了对罪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合理性依据。因为道德情感是我们教育改化人的根基。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类本有的权利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悲剧《炼狱》中,普罗科托因犯下通奸罪不经意间启动了萨勒姆镇一些人的种种欲望和罪恶,为自己和那些无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直不能正视自己罪孽的他,面对法庭和宗教强权的逼索,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罪恶、软弱和自卑,找回了自己纯净纯善的灵魂,完成了自我救赎。这只迷途的羔羊终于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坚持真理、捍卫良知,获得了新生而成为圣人。该剧展示出现实社会中严峻考验下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让观众对人性的回归有了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学习思想以其人性思想为根基。基于人的天性隐含善恶两端,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荀子十分重视学习。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以礼为先,重视后天努力,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着眼于对后天人性的改造,力求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而在学习目标上,荀子的学习思想包含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亦是人性向善的路向上的不同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