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中引入志愿者服务,可以搭建图书馆与读者双向沟通的桥梁,提升阅读推广的服务质量。在分析青少年阅读推广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志愿者参与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实践,提出了志愿者参与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介绍了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在培育儿童和青少年热爱阅读方面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及案例,解析其案例内容和可借鉴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阅读推广活动进行思考,以期对我国的儿童和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一定的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图书馆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积极选择到图书馆作为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站,需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模式,使图书馆与青少年获得“双赢”,也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公共图书馆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积极选择到图书馆作为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站,需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模式,使图书馆与青少年获得"双赢",也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完善,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网络活动的详尽分析,指出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又指出网络既对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某种契机,并以此为引例具体介绍了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阵地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大众媒介通过每日每时不间断的信息传播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人指出,现在的青少年是在电视的陪伴中长大的一代,对电视的依恋和迷恋,使电视充当了其认知世界的代理人。网络一开始出现,以其交互性、平等性、个性化等特点立即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青少年可以在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互联网为他们营造了另外一个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同时电视画面充斥的血腥和暴力,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及其虚拟性给未成年人的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大众媒体蓬勃发展的时候,青少年报刊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应以特定的历史使命感有所作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与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特点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开展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范围不断扩展,内容更为丰富。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所面临的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的前提下,探讨图书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开展的工作及营造绿色网络环境之实践活动。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8.
徐振祥 《新闻界》2012,(9):37-41
新媒体传播极大地释放了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意识。新媒体以共生互动的传播方式,为青少年进行道德感知、推理、判断、实践和反思提供了多元"拟实"场景与资源,给青少年道德理性的形成与发展以浸润式影响。  相似文献   

9.
祁麟 《传媒观察》2022,(5):97-104
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切入,通过梳理青少年网络传播的多元协同逻辑,指出主流媒体平台具有成为青少年网络传播关键行动者的责任与能力。“转译”的过程主要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权威传播渠道、受众信任度、技术先进性和政策激励协同完成,最终招募并动员其他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以此实现路径创新。在此过程中,“建构青少年网络传播共同体”成为“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的广泛参与催生出新的内容生产机制,相应地,科学技术也在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转译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互动和博弈不仅存在于自建行动者网络内部,也来自商业资本等其他核心行动者构建的其他行动者网络。因此,核心行动者是否具有自我约束与正向引导能力,是检验青少年网络传播是否正向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结合青少年思政教育角度,对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理清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时代背景差异与教学方式单一的挑战,提出运用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与理念、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等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实现路径,旨在为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可供参考与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卢武昌 《编辑学报》2014,26(4):390-392
为加快科普期刊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立足于科普和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据青少年的特性,结合《第二课堂》杂志的《智慧作坊》《科技在线》等优秀栏目的成功经验,提出青少年科普期刊的办刊新思路:引导青少年在享受中获取知识、进行科学探索、深入思考、大胆想象、勤于实践、为社会服务。强调思索与动手并重。必须有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新颖、准确、简单、实用的科普内容,还必须有引人入胜的表达形式和别出心裁的娱乐性。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青少年群体服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陈述公共馆开展儿童青少年服务工作的必要性与公共馆开展儿童青少年服务工作的现状,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给出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青少年服务工作可借鉴的设置专职儿童青少年服务馆员和配备儿童青少年适用的馆藏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剑南地区的"社区行动计划"为出发点,探索了灾后重建的社会语境中,青少年抗逆力的建设与视觉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的可能性.青少年的自发性观察与反思在媒介公共服务和教育介入的前提下被视觉赋权这一理念扩大,而得以重新建构"抗逆力"之媒体化框架的理解力、想像力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丰富博物馆展览内容,吸引青少年参观及采用交流式讲解,拉近与青少年距离等四个方面,并结合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博物馆如何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本文对天津博物馆2004年开馆以来开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实践及其优势进行总结,并指出我馆在青少年教育中尚存在:教育主体人员结构有待完善、馆校结合程度有待加强、因人施教有待深入等问题。最后从建立有特色的系列课程、加大网站建设力度、考虑因人施教等方面提出未来天津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深层发挥一直是博物馆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青少年群体必然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博物馆人意识的更新,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方面涌现出诸多有益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力欠缺、持久性不足乃至核心受众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首都博物馆打造的《读城》项目,大胆尝试以青少年为核心受众,秉承展教深度融合的服务理念,对青少年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实践创新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王珊琪 《东南传播》2022,(4):127-129
伴随着社交媒介使用率的大幅提升,源于“火星文”与饭圈用语的字母化网络语言频频“出圈”,进入了大众日常视野中,其暧昧性与排他性的符号内涵,呈现出浓厚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围绕青少年文化表征实践形成的字母化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话语建构方式。通过字符的“拼贴”与价值的“同构”,风格化的意义缩写使青少年得以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表达自由、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进而论之,青少年们以字母化网络语言为载体,以“情感共同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议题与文化建设,为其争夺网络空间话语权积累了可观的亚文化资本。而主流话语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进行自我表达,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纾解话语差异、形塑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8.
张世学 《大观周刊》2012,(23):80-81
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制度的创新,在青少年犯罪的矫正和预防上有独特的贡献。本文从青少年犯罪出发,显现导入社区矫治服务的紧迫性,然后分析当下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价值前提和实践理念展现了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区矫治的介入空间。  相似文献   

1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6,(6):113-117
针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缺失,基于创新驱动理念,提出构建大学图书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倡导体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了解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践行体验式教育、阅读指导与推广、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建立地域性科普联盟;参与公益活动,科普活动惠及全社会。  相似文献   

20.
黄欣欣 《国际新闻界》2022,(11):120-141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