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2.
1901年初,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改革谕旨,要求中央和地方官员就改革之事限期奏报。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自此至1905年,清政府先后发出30多道上谕,逐步推出了各项新政。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满清统治者推行了一场广泛的新政,这次改革对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内蒙古地区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是教育事业的改革。由于满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地区一贯实行文化封锁政策,导致内蒙古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但在清末新政期间,开明的蒙古上层统治者开始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事业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内蒙古地区的教育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清末新政的实行是促进内蒙古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清代理藩院源自崇德元年(1636)设立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88)始更此名,清末新政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理藩部,是清朝为管理北、西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清朝文献通考》载:“理藩院掌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征发之政,控驭抚绥,以固邦输焉。……其属有六清吏司,曰典属,曰王令,曰旗籍,曰柔远,曰理刑,曰徕远。”徕远清吏司“掌哈密、吐鲁番及回部诸城爵禄贡赋,并移驻回民耕牧之事。”(卷八十二)实际上是理藩院中主管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民族事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5.
以“大一统”理念为指导,经过清前期几位帝王的经营,清朝开创了空前一统的疆域。但至清末,“大一统”治国理念不能适应近代出现的新形势,整个疆域内的国家认同出现危机,一统的疆域格局受到挑战。为重新统合疆域,尤其是将边疆地区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清朝开始实施新政改革。新政将国家权力渗透进基层.并重建了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对清末商部创设之绩效的整体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机构改革方面,在中央设立了商部来专门管理工商业经济事务。商部的创设是中国传统政治管理体制向近代迈进的一步,它的创设对启动中国近代工业化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和局限性,也深深的影响了商部社会绩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央外交体制经历了礼部和理藩院、总理衙门、外务部3个阶段的演进。一、礼部和理藩院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成立于1631年,其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沿袭明代,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礼部下设仪制清吏、祠祭清吏、主客清吏、精膳清吏四司。理藩院成立于1638年,清朝首创,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子之变”后 ,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统称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从清末宪政改革的成果看 ,主要是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 ,在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中央资政院、各省谘议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立法机构的雏形已经产生。这一新的立法机构诞生后能否行使自己的权力 ,能否对作为执法机构的地方公署起到监督作用 ,能否对宪政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关系到清末政治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为充分了解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一 )关于清末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  相似文献   

9.
清末复行新政,清政府顺应军事变革设立练兵处,作为考查和督练新军建设的中央临时军事总汇机关。本文重点分析练兵处内部机构与职官安排,考证经费收支与养廉薪饷,并阐述对全国军务的指导与管理等具体情况。练兵处的建立及其活动为清末军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军事行政体制变革的关键步伐,成为陆军部出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庚子之变后,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挽救统治,清延实行清末新政。新政在经济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分析了清末新政经济机构改革的背景,着重阐释新政实施内容和遇到的困难。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被动的应付,由于腐败的吏治.缺乏配套措施使得改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改革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捐纳制度是清政府一大弊政,存在有二百余年。延至清末,它完全成为清政府难以根治的恶疾。在清政府进行的王朝自我挽救的新政改革中,朝野上下对革除捐纳抱有热切的希望,但清政府不仅没有革除它的自觉和能力,反而变本加厉,大行捐纳,致使吏治腐败益加败坏,最终新政失败,清朝灭亡。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推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这场空前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吉林省兴起了以启民智、兴新学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奠定了吉林省教育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锐意进取,积极开展"自强新政",取得积极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政治守旧的局限。此后镇压了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虚行清末"新政",清朝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顽固保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统治,更未能使近代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自君主专制建立以来,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等中央政治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介绍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一系列事变后,光绪二十七年,清朝廷宣布实行“新政”。光绪三十二年,皇太后和皇帝又共同发布了“预备估行立宪”谕旨。然事与愿违,不出二年,新政因辛亥革命而流产了。而推究新政失败的原因,却是复杂的。但目前学者们论及此问题的文章极少,我们就从政治学角度对其进行初略的探究,谨以此求教于方家。第一,地方势力集团的离心和旧政权体系的离析。清廷宣布“仿行立宪”之时,旧政权体系中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愈合日早已张开了。以各省封疆大吏为首的,与中央权力相对立的地方实力集团,到晚清时随帝…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新政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更是向破除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提出了变革的挑战。可以说,新政瞄准了高校管理的"痛点",指引高校内部管理重心降低。在此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在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放管服"改革实践的先天优势。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根据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本质推行大部制改革,实施了机构重组、职能转变、机制创新、制度和流程再造,并通过建立大部门有效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清朝的统治残喘到1905年,种种迹象表明它必死无疑了。20世纪初开始的新政,其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都大大超过了戊戌变法,取得的成绩也非戊戌所能比拟。但功绩巨大的教育改革所培养的人才起而反对清朝,兵制改革成就非凡,新军却成了推翻清朝的排头兵,符合实际的路矿国有政策成为清朝灭亡的导火线,主观动机良好的预备立宪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所有这些说明,老态龙钟的清朝在权威资源与公信力总丧失的情况下,自己无论怎样折腾都很难激活必死的命运,做坏事更不必说,即便是做顺应潮流的好事也为千夫所指,为群众所诟骂,整个社会、整个社会阶层都不买帐,这个统治也就无论如何没办法维持下去了。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狱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清廷改良派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推动下,在西方列强对清朝狱政的严厉指责下,清延不得不对狱政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经过改革,狱政的思想、制度与监狱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老虎桥监狱建立于狱政改革时期,是狱政改良的试验所,它的规制与管理完全是按照新狱政思想建立的新式模范监狱.考察老虎桥监狱建立与管理制度,有利于加深对清末狱政改革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