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基本指标,评价指标经过权重后,筛选为3个不同级别指标。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结构上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三部分组成;经过了确定评价对象和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评价标准等4个步骤。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小康社会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完成。体育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可使体育生活方式更加规范,是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填补和提高,为人们的体育生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对西安城市体育环境现状及居民体育生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城市体育环境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在促进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体育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城市体育环境,促进人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介入人们生活的比重愈来愈多。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人口现状的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居民对体育参与的亲和程度,了解各阶层居民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本地居民体育人口的数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乡镇居民闲暇生活方式与体育消费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17个地市乡镇居民的闲暇生活方式和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乡镇居民的闲暇价值观影响他们的闲暇生活方式;体育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乡镇居民闲暇时间缺少、经济滞后以及劳动繁重制约他们的体育消费和闲暇生活方式的形成。建议借“农村体育年”之机,提高乡镇居民的闲暇生活意识和体育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5.
休闲体育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对生活方式有更多的新思考。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休闲体育以其独有的特点迎合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小康社会进程中皖西革命老区社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革命老区社区居民体育生活动机明确,体育生活时间大多选择在早晨、傍晚和晚上,体育活动空间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和住宅小区空地,体育活动形式以自发为主且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较差,体育生活手段以散步、慢跑、羽毛球、自行车为主,体育生活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且消费结构以实物型为主、观赏型次之、参与型较少等特征。并提出建立合理有效、文明健康的老区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1.体育与健康价值观的转变 (1)生活方式的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体育改变着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体育能够成为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对体育的功能及其社会作用进一步认识的结果,体现着对体育的健康价值观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许多现代文明病。本文主要探计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调节自己、缓解压力、调整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绥化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设休闲体育场馆、整合体育资源、加大绥化市休闲体育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队伍中等发展对策及建议,为绥化市居民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居民访问、观察分析等方法,对南京秦淮河环境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及环境改变对居民健身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认为,随着城市居民三维健康观念的逐步形成,生活方式中体育休闲的比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人居环境治理对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健身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考察民俗体育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民俗体育形式自身的特点和运动主体的身体建构本质,发现在宗教仪式“娱神”功能的掩饰下,民俗体育潜藏着“娱人”的本质。民俗体育以人的生存、健康与发展为基本依据,以地理、气候、生态等自然环境为条件,以遵守社会规范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前提。最大限度地张扬着主体的个性,体验着身、心、宇宙最完美的和谐,从而获得掌握自主权力的满足感,最终构建出具有内在和谐之美的身体。从宗教走向世俗,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他者”变为“在者”,真正实现“回归身体”这一现代身体文化主题,势将成为民俗体育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当代体育的强盛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以此为题材的体育诗歌大量涌现.这些作品以"举国体制"下中国体育体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民族民间体育等中国体育史上的大事为题材,表达了诗人们对体育的强烈情感,反映了全民对体育的关注.以中国当代体育诗歌的发展演变为轨迹,通过文献调查、检索和梳理,对中国当代体育诗歌进行研究,以期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体育诗歌和体育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见仁见智的休闲体育内涵阐述,意在挖掘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从精神视域解读休闲体育,则应该把它理解为人类对自由的向往,进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因为休闲体育是人们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自觉,它不仅是身体真我的回归,也是对内心本真和自由的期冀,是对"天地合一"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因而休闲体育不在于外在形式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境界的高低,也就是它所追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人们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工具和途径,同时,它也是人们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已有认识的理论成果.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人们体育认识活动和社会体育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功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功能,体育文化教育传播功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功能,体育事业管理、决策咨询功能,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的理论反思与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媒体和体育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由于对商业利润的盲目追求以及部分传媒人法律意识的缺失等原因,虚假体育新闻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因为虚假体育新闻传播而引发的名誉侵权、肖像侵权、隐私侵权等新闻侵权案件层出不穷,并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媒体体育传播的法律责任透析,发现在我国传播虚假体育新闻的相关法律责任不是缺失的、模糊的,而是以法律、规章、文件等明确规定的形式存在的,对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主体的惩处也是有法可依的.  相似文献   

16.
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象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得以确立的最根本的元问题之一.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人的体育行为活动和由这些活动引发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与体育自然科学相比较,它具有人为性、异质性明显,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偶然性更大,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并存等特点.因此,在研究上具有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融合,价值非中立性与价值中立性相统一,实证性研究与评价性研究相统一等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对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体育发展评价是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评定,体育发展评价指标筛选,要以体育价值为尺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育实践为基础,以世界体育发展趋势为参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较为科学的反映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镇社区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一种氛围,吸引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而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和体育对“人”的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构建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并以此为指导,融合乡土文化、时代要求等多种要素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依据社会学统计原理与方法,结合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实际,从身体素质、运动训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体育入文素质和体育教育素质等方面构建了一套评价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经检验该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体育赛事特许产品的经营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赛事特许产品开发作为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营与开发体育赛事有形与无形资产,挖掘、整合各项资源的重要形式。随着体育赛事资源开发逐步走向多元化、市场化,特许产品作为赛事开发收入增长点的后发优势已经突显,对体育赛事资源开发收入的贡献逐步提升。在分析国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特许产品经营与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体育特许产品经营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体育赛事特许产品经营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