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径"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诗歌的审美意象,不再是普通的小路,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诗化以后的"径"意象,再一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这种物象和意象在诗歌以及建筑中的并存和互相转换,揭示了诗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诗歌的功用,并不限于我们已经认识到的范围,诗歌与人类的精神及物质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许还有更多的领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张增堪教师回答: 一、阐明地理教育价值和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 关于地理教育价值,<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也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而地理课程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当前,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人类思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最基本条件,是人类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依靠基础.环境与人类间的关系如此重要,可是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却在日益恶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警钟在人们的耳边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为了我们这一代以及将来的世世代代生存与繁衍,保护和改善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人类一个坚决不可以回避的重要问题.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了.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危机的警钟一次次地在人类的耳畔敲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有话题,已成为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一种态度、理念和生活方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为科学、自然、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宣传窗口和实践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创造了现代化的生产、生存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意识到科学技术给自己带来巨大"福社"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科学技术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人类本身的"异化"给当今世界带来了许多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知识整合 ◆考点阐释 考点1.人地关系及其演变 阐释:人地关系是本专题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贯穿地理学科所有内容的一条主线.复习中要抓住"人地相关模式图"明确:①人类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②人地相互关系的内涵即图中每个箭头的含义,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和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有利的和不利的).③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过度索取资源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超量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绘同心圆,讲清一个概念 地理环境的概念是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基础.教材中明确指出: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被公认为是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类必须积极地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树立全面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不仅是生态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本文就"林产品商品学"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培养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实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本框内容系第六课"依法保护环境"(浙教版<思想政治>第三册)的起始课,介绍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学生学习后两框内容起基础性作用.从结构上看,本框从导言入手,分析了三个问题:一是环境、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种类;二是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三是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0.
第十一单元 人类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重点内容和重要知识结构本单元重点内容可概括为四个部分:(1)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 人类生活与环境①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②占据含有媒质(空气、水)的一定空间③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④环境要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新陈代谢产物的能力 人类生产与环境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②人类通过消…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农业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指向并推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12.
一、利用曲线统计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人类面临的几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过相应介绍, 但在必修一中侧重介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别从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来介绍,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对当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没有提及.  相似文献   

13.
"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借用某知名空调公司的一句广告词作为本文的开始并不是偶然,因为空调系统本来就是我们的专业课之一.实际上我们从事的行业正是在充分了解人体对于建筑环境的生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空气品质的严格要求、控制,从而营造出最适宜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职业可以称为"绿色建筑师".  相似文献   

14.
环境是一个自然、历史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亦越大.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环境最终会反过来损害人类本身.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R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趋向受其制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天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如此多样化和迅速化、广泛化的状况之下,不管是文学的创作者还是文学的接受者,都正在呈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夏季 ,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自 195 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2 0 0 0年以来的春天 ,一次次强烈的沙尘暴袭击我国北方地区 ;我国南方地区每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以上环境问题的产生 ,从根本上讲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开发和利用造成的。环境 ,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 ,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供应基地。而我国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草地四类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一、百分之三十二点三、百分之十四点三和百分之三十二点三。由以上数字可见 ,由于天然…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教材在最后安排这样一个单元,目的是在前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基础上,对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一个总结。本书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各单元均突出了人地关系,最后又归结到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上,可以看出大纲对环境教育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贯穿教材始终。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居住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聚居地--聚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起点,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和必然产物,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居住地,因此教材在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类活动的场所--聚落.本单元教材主要讲述以下三方面内容:乡村和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形成和区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其中城市聚落是重点,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是重点中的重点;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和世界城市化进程差异是学生相对难以理解的,可定位为本单元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在人生长河中,学校生活是一个十分短暂而又对学生一生有着深刻影响的时期.当同学们带着期望踏入校园的时候,已经面临着许多思考: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意味着什么?生命怎样承载如此之多的梦想、情感与困苦?同学们将一次次地追思:我是怎么生活的?我希望什么样的生活?这一切将汇成学习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让同学们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的急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让世人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