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教师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生成长 与经典同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是源头活水.为了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性,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了诵读经典的动员.老师们以"学国学悟经典,提升自身素养"为愿景,成立了多个国学经典诵读共同体,开展了"与经典同行"的"两个一"活动:每周一校会,由诵读共同体成员带领全校教师学习<论语>,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交流论语心得;每周以<论语>为内容练一篇硬笔书法,提高读写基本功.  相似文献   

2.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光,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人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校几年来以“打造书香校园,促进德行发展”为目的,努力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师生在氤氲书香中发展、飞翔.一、在"诵读经典"中,汲取传统美德的营养教育工作,德育为首.因此在建设校园活动中应努力通过"读经诵典"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经过反复筛选和研究,把<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全校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书,要求人人会读,人人会背,人人会做.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全校开展诵读活动,并利用每周五晨读捕出部分时间检查和评比.为了使"读经诵典"更贴进学生生活,学校打造了"三字经""弟子规"古典文化长廊,配以注释、精美插图和小故事;以经典内容为材料,创编了相声、小品、歌舞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我县虽然不是<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实验区,但是县教科研中心提出超前学习,转变思想,提前实践<标准>理念,落实<标准>精神的发展思路.在<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建模、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课堂教学研讨等系列研讨活动.我们认为落实<标准>精神,应立足于"四个基本点",即学生的质疑、探究、合作、自结自悟.课堂教学应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自学自悟、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激发、引导、训练学生思维为教师主导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经典诗文意韵幽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富于哲理,给人启迪,语言精粹,极富情趣。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既利于学生的修身养性,又能使他们的语言流畅练达。引导学生喜爱吟诵古诗,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这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推卸的责任。首先,我在班级营造浓厚的经典诗文学习气氛,把古诗文的朗读作为课前5分钟内容,早晚也各拿出  相似文献   

5.
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昌龄的<出塞>学完之后,我让学生再说出几首这样的"边塞诗".学生说还有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师生集中诵读后,体会"边塞诗"中特有的内容:边关、落日、大漠、哨楼、战旗、尸骨、将帅的英勇、士兵的思乡……因为有了内容的宽度和长度,才有了理解的深度,所以积累、内化的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学校要举行一次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把<鲸>这篇课文作为上观摩课的内容.课备好以后,他让我去昕他试讲. 第一次试讲时.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揭题,从分析形声字"鲸"入手,导入新课;然后播放大量鲸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鲸的庞大;接着师生合作概括课文七个自然段的小标题;最后创设情境,练习写话、说话.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四大知识技能领域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实践活动内容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践活动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数学教材中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为此,我们借助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东风,对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设计进行了积极尝试.下面以几节实践活动为例,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怎样打造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让高中生爱学、乐学语文知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植入人文味、人情味,增添生活味,融入新闻味的具体做法,以期能够为高中语文课堂鲜活起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人文味在课堂上,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切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重视师生协调合作,实现"读读讲讲",让诵读促进讲解,让讲解带动诵读。如此才能让教与学错落有致,活跃教学氛围,让优美的诵读之声萦绕  相似文献   

9.
陈玮  蔡惠玏 《辽宁教育》2003,(7):101-103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观统一的语文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给师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的"学"一片放飞的天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现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两首>课文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平常我们上古诗词时,往往会先把作者及该诗词的创作背景提供给学生.比如上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就会先告诉学生,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婉约派词人,她的创作分前后两期,<一剪梅>是表现她丈夫赵明诚远行后词人一人独居时的心情的;而<声声慢>则是表现她晚年寡居时的心情的.如此等等,然后才开始细读词作本身.这样的方式无可指摘,但恐怕也不甚好,因为让学生读诗词,是为了让他们感受美并培养起基础的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能直接从诗词本身发掘出相当的信息,去领会诗词内外的意蕴.就这两首词来说,就不要忙于告诉学生什么基调性的信息(独居、寡居),而是让他们自己从词中读出来.如果经常把基调性信息作为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品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深度将会大打折扣,因为从"独居""寡居"等词出发,已经可以不读词就把握词的总体面貌,并可以把词中的意象等等都往里面套了.这比直接通过读词来把握意象,进而推出"独居""寡居"要简单得多,也容易"混"得多.  相似文献   

11.
<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学生错误的认识、发生的争论、多彩的生活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内容,从而让学生的研究真实发生。1.立足"突如其来"的事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捕捉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一、课前引导实践 ,初现生字1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根据《春天去植树》一课的内容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把学生分为三人小组合作完成 ,并收集以下资料 ,写出有关植树的词语或句子 :①到什么地方植树?你们小组带些什么工具?②你们小组是怎样植树的?③为什么要植树?课前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植树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初步感知《春天去植树》一文中的生字和内容 ,有利于把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 ,在生活中识字。2 引导学生制作字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 ,用以前学过的字音类聚、字形类似、字义类联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课上学生的几处精彩"生成",展现出智慧的火花,至今让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开展的开放式语文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开放式语文活动贵在"活"而"动","活"和"动"是相辅相成的,活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动,学生的动再次激发活,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活跃了。二者缺一不可。一、"活"是灵魂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  相似文献   

16.
<正>国学立品,践行经典。学校经典诵读教学已有了较长的实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摒弃枯燥乏味的诵读、单调繁杂的背诵,找到让学生不厌其烦、积极投入、耐心持久地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点却不是一件易事。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作为班主任的我突发奇想:何不利用我们中国那些内涵丰富、饱含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将我们过传统佳节与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活动相结合,以此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课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本要求,综合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我参与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探究》市级"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实验研究。实验中,我采取创新环境、补充资源、布置作业、完善评价、开展活动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读、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指定诵读的100余首诗词,还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集。两年以来,我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师生共同在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下面,我将基本做法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活动目标:学会如何欣赏和赞美别人,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都需要被人欣赏和赞美,我们都需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帮助他人树立自信,给人快乐;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建立友谊;学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活动内容: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形式:交流、讨论;游戏、互动。活动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活动时间:40分钟。活动准备:将桌椅围成圈,用彩色纸做成"树干"和若干"树叶",电脑、奖品若干、千纸鹤。活动过程:一、师生问好二、热身运动:心理游戏"大风吹"  相似文献   

20.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阵地,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做国家的小主人>(以下简称<小主人>)一课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从活动方式、时间、空间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在活动方式上,通过创设与人民代表对话的情境,学生成为了对话的一方,成为了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个性得到张扬.其次,从时间上把一节课向前后延伸,师生共同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针对问题做相应的准备工作.由于探究的主题鲜明,准备的资料翔实、针对性强,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表现出了与接受式学习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再其次,从学习空间上,拓宽了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由于学生的许多信息来自于非课堂渠道,使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主动进入"角色".因此"小主人"有了成人感、自豪感.在这样的学习时空中,师生共同经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较好地反映和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