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闻界》2014,(17):53-58
随着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放大器和公众舆论的集散地,其表现出来的负面社会效应也需要关注。本文考察了微博舆论中负面效应的社会表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效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玮 《新闻实践》2014,(10):60-62
核心阅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然而,新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导致网络舆情常常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其中不乏虚假信息、个体情绪宣泄和偏激言论。一些负面舆论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海量传播,“微言”极易变成“耸听”,甚至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和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博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中国首部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发布.报告指出,65%的舆情热点由新媒体曝光.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舆情的一大源头.微博不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发布地位,更使其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弱化.同时,微舆情环境下,虚假信息和偏激言论的泛滥也滋生了不少社会负面舆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了专门部署,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疏通公众情绪,保障社会稳定成为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娟 《新闻实践》2010,(7):23-25
社会烦闷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它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型舆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传媒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不能过分放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如果说将“网事”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打捞出来,是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传媒要做的就是冷静地进一步报道并解读“网事”,对这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5.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6.
反转新闻频出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的"新常态",微博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反转新闻后态度观点的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微博评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态信息,但是学界对于这一反转新闻舆论爆发的重要来源并未给予过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微博评论的文本挖掘,从社会信任视角出发,分析反转新闻受众的情感结构和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微博评论表现出对涉事主体的情绪归因和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负面的情感势能直接映射至公众对社会和媒体的信任感知.反转新闻的发生年序和议题设置是引发情绪变化、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虞嘉 《视听界》2006,(3):98-99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问题,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主要是依其传播形式来区分的一种舆论类型,实际上是社会舆论的一种。一方面:网络舆论是舆论的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不仅是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一致意见,而且是遍及全球的无声意见的交互过程”①。与舆论的其他表现形态相比,网络舆论凭借其特殊的介质而更注重意见和言论的交锋、融合过程,即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网络舆…  相似文献   

8.
王禹洁  魏思佳 《新闻知识》2023,(11):19-27+93-94
社交媒体时代,个体拥入舆论场,情感逻辑超越理性逻辑。在微博平台“二舅”短视频的传播中,公众情绪的扩散呈现出类似个体情绪发展的惯性表现,具体表现为群体感染、情景触发、时间抑制等规律性特征。本文从情绪传播的惯性角度入手,顺应情绪惯性规律,提出多元联合、情景设置、情绪连结三方面的情绪疏导建议,以期把握情绪传播特点,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改变着中国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本文旨在分析微博传播的特点,并阐述其对言论生态的影响。由于对微博的褒扬者众,对其信息传播的迅速、对管制的突破、信息的海量和多元、传播的便捷与互动、凝聚公民社会的力量、突发事件中对真相的追问等等,都有诸多论述,本文则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常态下的微博,归纳其传播的十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11,(10):7-7
曹林在2011年第9期《新闻记者》中撰文说,微博改变着中国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其传播有十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阶层固化"的风险在自媒体平台的讨论中被日益放大,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参与使"阶层固化"相关言论在网络平台不断发酵,舆论场域充满了戾气和不理性的声音。为了解这一负面现象的传播现状,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平台的101篇文章为研究样本,围绕文章的主题、基调、来源等方面分析"阶级固化"议题的传播特点,并从多角度探讨此类议题在网络舆论场广泛传播的诸多原因。最后,针对舆论场中此类议题肆意传播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从社会发展、媒体报道、公众自身角度出发为打破"阶层固化"、扭转舆论场中一边倒的"阶层固化"言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本文结合一些热门社会公共事件,对微博引发舆论场的形成过程及其传播模式进行试探索,并探讨微博舆论在社会领域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微博舆论不仅表现出正面的传播态势,在易遭受操控、低门槛、匿名性等舆论环境中也表现出负面的传播态势,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抵制。本文旨在分析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新媒体——微博所表现出的传播态势,通过其传播特点、传播优势与局限性,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使微博更有利于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平台,是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们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发表言论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以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对微博舆论暴力的产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媒体官方微博凭借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公共事件中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方面产生了强大的网络舆情传播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媒体官方微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公众舆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媒体在报道中更好地发挥正面传播效果和服务公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哲  靖季 《新闻前哨》2022,(17):28-29
近年来,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情绪传递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网民的各种情绪会在平台迅速传播,随之带来的影响也会加速扩散。本文以今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为例,分析其背后网民情绪如何扩散,负面情绪如何被放大,探讨媒体如何引导网民情绪。  相似文献   

18.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19.
林景 《视听》2016,(12):95-9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公众言论的自由化、便捷化以及传播平台的扩大,都使公众言论在网络舆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新闻反转频频发生,不仅是公众言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折射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新闻反转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舆论的引导经过新信息的曝光,有可能发生反转,从一方导向另外一方。本文将以"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舆论与新闻反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洪美云 《新闻前哨》2013,(7):101-10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博不断显示出极大的传播优势,其所产生的巨大舆论影响力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突发事件频发,这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效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化解公众情绪,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及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