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实践是万物得以“合法”存在的本体基础,它使得诸物成为“物体”与“物性”之合体,只有超越现象界诸物,超越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束缚,人们才能与本体合一,从而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原本是诗意的,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可是规训倾向的学校德育,紧捏而不是张扬人的个性,使德育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要么造就唯命是从、唯书唯上的盲从者,要么造就了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的伪君子,要么造就了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要转变这种消极状态,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让师生“诗意地栖居在德育中”。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是生活的灵魂。人在生活中,不只是人“活”在生活中,而且还是“诗意”地活在生活中,这样的生活才是生命所向往和追求的幸福的生活、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师爱——班级管理的原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中《什么是教育》中写到:“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的确,只有爱才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体验到生活世界的意蕴。在教育交往中,教师对学生自觉的、无私的、纯洁的、普遍的爱,我们称谓为“师爱”。师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师爱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要对教育本质的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 ,必须首先回答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说 ,人是两种存在纬度的结合 :“是其所是”的客观物在和“是其所不是”的自我超越。人的超越性不仅在于实践活动 ,更在于精神活动。因而可以说 ,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指向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所谓职业就是“个性的发挥 ,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1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职业社会”,因此 ,职业与人们的生活乃至人生就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分析了“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的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存在 :生存、享受、发展。他们指出 ,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超越了动物性单纯生存状态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它将人从动物中提升了出来。在人们现实的职业生活中 ,生存、享受、发展这三种状态更表现了人们对生活世界把握程度以及对自我…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文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人类的现实处境。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着的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找灵魂敞亮的活动。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世界,人只有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而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中最自由的形式,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征。正因艺术世界的超越性,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卑微状态中挣脱出来,直面自身的灵魂处境,从而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本真存在的證明之境。只有艺术才能使人类存在的本质在其存在  相似文献   

8.
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在《断片》中指出:“诗,是生活的外形。个体活在整体之中。整体活在个体之中。通过诗歌。最高的同情与活力。即有限与无限最紧密的统一。才得以形成。”古今中外,诗的世界莫不是作为一个与现实的庸俗世界的对立而提出来的。而对中学生进行高层次的诗意洗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勇的课堂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深刻的探索.他向中学生极力宣讲的是诗歌的浪漫精神、超越境界以及诗人用来抵抗污浊的现实世界所建立的精神坐标!  相似文献   

9.
人最本质的存在是超越自然和超越现实的诗意存在,而人的审美活动正是这种诗意存在的实现。人诗意存在体现在自然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人诗意存在的本性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特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教”的语文是死的,“学”的语文是活的,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因而——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建构。一、 语文学习——“我”是主人在“课本就是世界”的年代,语文学习的主权无疑紧攥在教师…  相似文献   

12.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超越词典,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我们的词语教学轻装飞翔呢?笔者近段时间有机会聆听了几位教师的词语教学。对当前的词语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它严重影响了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自觉”精神,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实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而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超越不是简单的脱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世界,追求更完关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4.
指导教学的是什么?这是个尚未言及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指导教学的是教学论,而教学论的唯一哲学基础又是认识论的,这种流俗的观点有着浓厚的唯理性色彩。指导教学的是思,思的性质是“揭示”,按事物以其所是和如何是的方式去揭示事物。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存在着规律的世界,又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只有涵盖了理性和诗性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揭示方式之思,才能与生活世界相对应。只有把捉住这思,关于“指导教学的是什么”的问题,才算真正言及了。  相似文献   

15.
刘济良  杜静 《天中学刊》2000,15(4):81-82
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 ,在各个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来自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前苏联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仅就他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方面的思想作以介绍。“精神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们给‘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赋予以下的含义 :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就是在人的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得以发展、形成和满足。”[1] (P4 )理解这个含义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其一 ,它是在人的积极活…  相似文献   

16.
<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没有一个人会一帆风顺的走到头。无论是生活上的快乐或痛苦,我们都要感谢它们;感谢快乐,它使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希望。我们也要感谢痛苦,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坚强,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痛苦过后的那份轻松。生活让我们懂得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者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太多财产,但是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而只有活在今  相似文献   

17.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文学和艺术使人的精神发达起来、提升起来,因此文学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根基。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只有在诗意的状态下,人才出场,才被照亮。清代学者袁枚说:“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乃非诗人矣。”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相似文献   

19.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事业,还应该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把教育当做是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自然”的本位。生活需要阳光,教育也需要春风雨露、花香鸟语。生活需要创造,因而教育也需要学以致用,超越现实。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成为生活。只有不断地给教育注入新鲜的活水,不断地开拓创新,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勃勃生机,教育才能有张有弛,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