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随着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提出并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推广实践.为“2+1”人才培养体系的“2”阶段教学设计提供了保证.另外.“双导师制”的纳入又为“1”阶段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详细说明就业导向的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双导师制”,提出一种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1”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体系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体系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 "2+1"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适应性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的“2+1”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和“双导师制”为基础。前者依据岗位确定课程目标,提高了内聚性,减小了耦合性,满足了学生就业及生涯发展的需要。后者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基于"平台+岗位"的"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平台+岗位”、引入“双导师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2+1”模式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特定专业为例详细说明了“2+1”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创新“2+0.5+0.5”三阶段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能有效解决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社会适应性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三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双导师制、实践环节顶层设计、学生实训手册编制等各个育人环节上都由校企携手完成,实现了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通过此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符合新时代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能充分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5.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因材施教的“做中学”、“探中学”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的同步发展,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环环紧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三个不足"问题,分析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推广价值,提出了本科层次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以及系列化设计思想。以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全过程、双平台、四类型、四层次"系列化项目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四个阶段、四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国家发展新工科背景下,指出广东高校在光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才队伍等光电人才培养新举措,以激发光电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意识,提升其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国际贸易类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在高校的本课程教学中引入校内教师“主讲制”和校外教师“辅教制”的“双导师制”模式,目的在于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本文主要围绕实施课程教学“双导师制”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实施“双导师制”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等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薄弱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德州学院通过企校协同育人,创新21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过程、三层次、六模块”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理论和实践并重,实施课程体系模块化、师资队伍多元化、项目教学系列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科技活动普及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社会责任、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及大学生个性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潘菊素 《职教论坛》2007,(12):29-31
旨在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等研究出发,提出了一种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的“基于‘平台 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高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以及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符合农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3 3 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三大基础训练”、“‘三文’考核制度”、“一大测试”,通过实施该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健康运行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新工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基于“OPCE”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开放·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三阶段”教学体系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模块-三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下工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受到“新工科”、大类招生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内外驱动力的极大作用和影响,亟待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重新构建。该文针对工科改革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改革措施和工科大类培养模式的当前发展动态,基于对原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讨论,提出了“新工科”专业实践体系改革设计的四大模块,需以“引导、拓展、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为阶段课程核心,平衡好扩展和进阶的关系,全面提升工科专业人才质量,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期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协同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我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平台下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探索从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班级管理、校企联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阳晖  张敏  韩宗先 《考试周刊》2011,(32):187-189
作者通过对"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五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了新型创新食品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达到了培养创新食品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双导师制”没有充分发挥实际效用、评价模式学术化、内外沟通互动机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健全落实“双导师制”,创新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个系统模块”构建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全过程;把“四个技能模块”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所在,“四个工程模块”,为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实施搭建良好的舞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工程模块和规范的教学管理软件工程模块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提供保障。构建机电专业“三个系统模块”、“四个技能模块”、“六个工程模块”的实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师范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了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期望能对一流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引领作用。通过项目组前期构建的“学科特点—高校的软硬件条件—本科生兴趣”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导师制培养体系进行四年的实践。实践表明:该培养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业、保研等方面作用明显,其成果为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导师制培养体系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主体在互信、协同、创新、共赢的“共同体发展”理念指导下,创新构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六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利益契合、长效健康”的合作机制、“标准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九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现代”的育人文化等理论与实践成果,解决了课程体系职业性和实践性不足、专任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不够、学生学业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徒)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建设内涵,从建设内容、管理机制、组织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了取得的实践成果。实践证明,"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有机整合校企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