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国内学术界都把“经世致用”之学,最早追溯至以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认真考证,认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最初发源应是南宋胡宏、张栻所创立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末清初王船山的系统阐述与丰富发展,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而大盛于湖湘大地。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特别是作为其主干和实体的湖湘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是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底蕴和源泉,成为其思想发展过程中顽强而鲜明的文化履印。湖湘学派对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宇宙观上,青年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探求秉承了湖湘学派崇尚哲理思维的旨趣;在辩证法上,青年毛泽东辩证法的萌芽浸润着湖湘学派“气化日新”的主变精神;在知行观上,青年毛泽东的知行观体现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在历史观上,青年毛泽东的圣贤观突显了湖湘学派对德业俱全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0-106
两宋时期,湖湘地区成为士人主要的流寓之地。他们开宗立派,讲学布道,在湖湘大地上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圈。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有的表现出一定的疏离感,怀有"乡梦断,旅魂孤"的故国之思;有的则超越狭隘的乡土意识,积极与湖湘本土文化交流融合,以胡氏父子、张栻为代表的流寓士人,秉承"议论酬唱甚乐"的观念,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这些流寓文化共同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兴盛,促成了湖湘文化的新变,提升了湖湘的地域形象。  相似文献   

4.
湖湘文化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从湖湘文化演变的过程看,它历经了历史上的三次大融合: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盛.湖湘学派崛起.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近代时期,西学东渐.经世之学的链接,古代湖湘文化转变成近代湖湘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湖湘文化的巨大社会效能充分发挥。从这三次文化大融合足以发现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融汇百家,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南文人从军参战肇始于王船山,到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崛起和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形成而趋于大盛。王船山不仅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抗清农民起义,而且通过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思想,所有这些,对近代湖南投笔从戎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湖南近代人物群体军事思想的提出和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刊载的湖湘文化研究文章中,有些作者用“湖湘文化”,有些论文则是“湖湘学”,甚至还有一篇之内二者前后互见,似乎“湖湘学”与“湖湘文化”系同物异名。显然,这是把一个学派同一种地域文化混淆起来,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在此,略作辩正,以利于学术讨论的纵深进展。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批判承继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一学派,以其主要倡导者、发展者(如周敦颐,胡安国,朱熹,王夫之等)先后曾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或求学)作为联系的纽带,同时,也以民族斗争中的基本态度(主张抗敌御侮)以及治学的基本方法(崇向实学,严谨勤奋)相近作为承前启后的主旨;当然,在古代哲学“气”与“理”的阐发上,他们是有异有同、对立统一的。因此,湖湘学主要是指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7.
以花鼓戏、湘剧、祁剧为典型代表的湖南戏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湘军的崛起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湖南戏曲对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舞蹈表演等专业都形成了影响,是湖南艺术教育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是湖湘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源流,指出湖湘学派始于南宋,胡安国首开先声,其子胡宏独创新论,门人张衍其说,因而大成。到了明末清初,湖湘学复盛,其重要代表人物当首推王船山。王船山结合时代特点,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对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唐才常、禹之谟,乃至蔡和森、毛泽东等都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宋以降的书院教育独树一帜,为我国后来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但在教育理念、培养人才标准、普及大众教育等方面与传统相悖。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书院教育中逐渐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我们通过对不同流派的书院教学(如考亭学派、象山学派、湖湘学派、金华学派等)进行关照与比较、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和人民最深厚的感情,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文化的的典型代表和精神象征;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湖湘学派,又体现了与其他学派所不同的特点,其尤为突出地传承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刊载的湖湘文化研究文章中,有些作者用"湖湘文化",有些论文则是"湖湘学",甚至还有一篇之内二者前后互见,似乎"湖湘学"与"湖湘文化"系同物异名.显然,这是把一个学派同一种地域文化混淆起来,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在此,略作辩正,以利于学术讨论的纵深进展.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批判承继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一学派,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是两宋以来形成千湖南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湘文化虽然晚至两宋时期才形成,但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丛林中,却是一棵后来居上的参天大树。湖湘文化自形成之日起,既具有中华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以自身所独具的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创建湖湘文化的湖湘学派中由湖湘文化孕育的一代代湖湘学人,大都追求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于学、于政、于人品均卓有建树,令人瞩目。因此,近千年来,湖湘学人在许多方面都留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影响深远。本文仪就湖湘学人“正言现谏”所积淀的传统精神作一番…  相似文献   

13.
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朝中央权力被迫下移,作为地方分权主义两大寄存体的各省督抚和地方士绅势力开始崛起。从太平天国到清朝灭亡,地方分权主义由弱到强。到了民国时期,地方分权主义并没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反而一时间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主义者的治国理念大相径庭,双方斗争不断,最终导致二次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4.
以目前湖南省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湖湘文化讨论及湖湘文化与湖湘学派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齐白石出生以前,清代乾、嘉以降湘潭、湘乡两地诗文金石书画的人文艺术大环境;阐述了齐白石出生后,生活在其周围的的人文艺术圈对齐白石的熏陶、濡染,使其在书画诗文艺术方面成才的过程;指出齐白石在定居北京、实行“衰年变法”之前已经成为了一位具有大师潜质的艺术家;进而论证了从湖湘大地走出去的艺术宗师对于湖湘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派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围绕学术大师并形成一定的师承关系;二是要有一个学术组织或机构作为阵地;三是形成体系完备的学术观点.我国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先生、李定仁先生为代表的"教学七要素学派"、以西南大学张敷荣先生为代表的"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学派、以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先生为代表的教学认识论学派、以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先生、叶澜先生、钟启泉先生等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学派.中国教学论学派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教学论内部的发展,即教学论内部不断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二是学派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魄的教学论学派.为了促进中国教学论学派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论研究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队伍的整合;研究方法的突破,等.  相似文献   

16.
湖湘学是宋代之后非官方的儒学流派在湖湘地区逐渐积淀而成的地方文化,以经世致用的事功特色区别于其它学派.在湖湘学浸染下曾国藩形成以转移风气为宗旨的系统人才教育观,把湖湘学经世致用、以外王达于内圣的思维倾向融入了他的人才教育观中.曾国藩的人才教育观体现了近代社会中国士人在教育近代化发轫阶段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抗西学冲击的文化自危、自省、自卫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与李白成起义军退出北京,使当时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来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明朝官府与农民起义力量相对抗,而这时则加进了清朝,从而形成了三大政治势力的相互斗争。清朝的入关,给关内带来了民族压迫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湖湘文化的理学传统进行探讨的文章尚难见到。本文认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并在华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宋代湖南出现了一个理学传统的缘故。由周敦颐开创的湖湘文化理学传统,经过湖湘学派和朱熹及其门人弟子的发扬光大,在宋、元、明、清诸代一直不衰,影响了湖南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发展。王船山继承了由周敦颐开创的理学传统,并把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湖湘文化的理学传统正是船山理学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梳理了以列奥·施特劳斯以及艾兰·布鲁姆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学派的自由教育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学派的自由教育观念,本文首先评述了他们之反思的哲学起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相对主义的抨击)和现实起点(现代民主制度下自由教育的危机),继而就“美好生活”和“伟大著作”这两大主题提炼出该学派的自由教育主张及其背后的政治教育意蕴。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育主张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们对经典名著的推崇,对于德性与教养教育的标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东汉政权是刘秀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建立起来的。现在通常说他所依靠的统治集团云台二十八将、三十二功臣等,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地主集团。其实三十二人中,籍贯属南阳郡的只十三人,属颍川郡的就有八人,占了四分之一,其中颍川人王常就不是豪强地主,而是雇农出身的绿林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常在领导农民起义和在东汉的统一战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