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治理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大学治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章程应该是兼顾就业、升学与专业发展,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和使命;兼顾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确立灵活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兼顾党委、行政与学术权力,建立公平的权力制衡机制;兼顾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建立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章程,应该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规范效力,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双高计划"的出台,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治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亦更加明确。治理文化是高职院校治理的灵魂,更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的桥梁。现阶段高职院校治理离高职教育功能仍存在差距,建设好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仍任重而道远。综合梳理当前高职院校治理文化发展现状,应积极从发展具备时代特征的教育文化、发展内涵丰富的职业文化及推动教、职文化间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更加符合高职院校定位的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查吉德 《职教论坛》2007,(19):25-28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其本质属性既包含职业性,又具有高等性,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职业性的同时,不应忽略高等性;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归根结底在于未能形成健康的精神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精神文化的培育,为广大师生营造"心灵的故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整体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之间是"以内为主,以外促内,互补共生"的有机关系,二者以一种动态平衡的机制共同致力于改进和发展高职教育质量。对接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我国高职院校扬弃与超越阶段性"办学同质化",走向特色办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主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刚性和常态化原则,融入院校整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机制以及培育和发展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衡宇  王元 《教育与职业》2021,999(23):43-47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学校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性改革意见多、与高职教育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优化重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健全校行企社等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强化学术权力治学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等举措破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发展的瓶颈,明确高职院校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可规、有绩可考"的院校治理模式,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创新是一种继承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过程。传统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存在着传统底蕴与现代大学诉求、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学生学习习惯与大学氛围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现代环境下,管理体制的调整、招生办法的改革以及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对高校院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向未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本取向,科学定位,自觉积淀,重在建设,实现人文性和技术性、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开放的文化气度,构建高职教育的独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选择.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特色定位,它包括职业性、高等性和区域性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途径是校企合作,它是高职院校冲破传统高校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必须解决"本土问题",这些本土问题的真正解决离不开院校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反思和对其大学属性的认同,提出受严重"工具理性"等影响,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学理想的缺失,这必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恪守"学术自由,人的发展"的大学理想的核心,克服过度功利主义倾向干扰,不断调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传承与超越的态度,通过培育大学理想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通、繁荣校园文化孕育大学精神、完善制度建设等途径,逐步建构高职院校的大学理想.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颁布将对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处于地位"倭"化、职权"虚"化、主体"弱"化等尴尬处境。尽管高职院校对新的《章程》做出了积极的调整,但章程建设仍然存在"趋同化"现象。基于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应平衡内部权力结构,提升高职学术权力;加强章程制度建设,根据《规程》,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学术委员会章程。这将为推动高职院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等性和职业性在高职教育中属于最基本的两种属性。高等性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和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比较,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次差异;职业性主要指教育和产业需求之间进行高度的精确对接。职业性和高等性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更好地走向未来、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需要。在科学角度上实现对人才培养和规格的提升,实现教师队伍水平的全面提高,培育大学文化精神,对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和谐统一开展思考,并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建设提出改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大学精神源于传统文化,西方的大学精神侧重大学理念,二者同属“形而上”概念却存在差异。高职院校需要抓住学校领导集体治学思想这个关键、以愿景目标与使命责任为核心、以和谐环境为基础,来培育人文关怀与职业情怀并重、文化精神与经世济用并举、技术文化与开放办学并进的高职院校之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文化氛围营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文化建设应是重要内容。只有有了大学的文化氛围,高职教育才像大学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从本质上区别于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中等职业学校。因此,必须提高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培育大学精神。提高文化活动品位,强化物质环境的文化量。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在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时,吸纳行业文化精髓,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科学定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行业技能与行业精神的双重建构;引导教师群体增强行业文化体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行业文化精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完善文化建设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院校发展规划编制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方式。基于类型教育的视角,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编制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实践性、高等性”这三个基本点,以此为切入点判断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5.
羌毅  徐胜  李博 《教育与职业》2021,996(20):103-107
办好"具有适应性的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要解决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水平不高、个性化定制发展受阻、区域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不适应性问题,需要在"自由学期制"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化院校治理三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鲍育育 《职教论坛》2014,(14):54-56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依据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既要体现学术类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又要依据高职文化的特征体现其自身特色;强调了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阐述了基于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本文通过《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内涵分析,阐释了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其完善高职院校现代管理制度,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促进依法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办学等作用,对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平衡"教授治学"与行政治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决策权重,回归职业教育本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其本质属性既包含职业性,又具有高等性,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职业性的同时,不应忽略高等性;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归根结底在于未能形成健康的精神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精神文化的培育,为广大师生营造“心灵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大学文化的熏陶。因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大学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探索创新、发展大学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源泉,是支撑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精神关注度、重视度不足,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呈现"失范"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官本位、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为此,培育大学的精神,寻求价值重构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回归大学本质、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