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他们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头脑清醒的讲授者,还要做一个反应敏捷的倾听者。于是学会倾听就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技能。文章通过对教学倾听的概念界定,阐述了教学倾听的原则、教学倾听中各种技巧的使用方法,从而论证了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倾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学会与学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全与发展。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必须善于与学生合作,一个善于与学生合作的教师,往往就是一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教师。学会与学生合作,必须做到3个“善于”,即:善于倾听、善于宽容、善于等待。一善于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听和说是同等…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倾听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估"倾听"的价值,将"倾听精神"渗透于教学之中并切实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成为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30):15-16
倾听者是教师角色的应有之义,学会倾听也应该成为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著名的学者佐藤学先生曾经多次提出"倾听"是课堂活动的核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倾听者的角色却存在严重缺失。为了实现教师倾听者角色的回归,依据佐藤学的相互倾听理论,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安心、安静的课堂环境,并成为学生倾听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上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在教学中通过借助情境,能吸引学生倾听,提高学生发言质量,促进学生相互倾听等,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片断出发,探索倾听教学的课堂生成方式,提出了基于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前倾听、师生互动互惠的课中倾听和总结反思改进的课后倾听等三种课堂倾听方式.并且提出了在建构倾听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倾听能力和改善倾听技巧,进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保障倾听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倾听是指“侧耳细听,用心而听”。教学中的倾听,是指在教学中倾听者对论说者的一种积极呼应。对于教师而言,倾听是教师对教学思路进行调整与内化的过程,是丰富教学视域的主要手段。作为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用心倾听,不仅是一项优良的品质和修养,更是一门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8.
李雄  赵红霞 《考试周刊》2012,(70):178-178
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足以改变教育结果。理想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而有效的沟通是以倾听为前提.那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如何倾听呢?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倾听,倾听时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倾听时教师应有的态度,教师如何运用倾听”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倾听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一次友爱的握手,甚至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学生就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实际,从“去除浮躁,做忠实的听众;关注学生身心,做博爱的听众;善于捕捉微妙的瞬间,做一个敏锐的听众”等方面入手,做学生最好的听众,在课堂中要细细倾听,在倾听中与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倾听幸福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一次友爱的握手,甚至轻轻地拍一下肩膀,学生就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相似文献   

12.
了解学生,关键是教师要倾听学生。教师能否有效倾听,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要了解你的学生,关键在于学会倾听——不是他听你说,而是你听他说!我们要知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本文主要是反思倾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教师和学生如何倾听。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倾听意识的缺失使本应充满活力与精彩的课堂教学深陷困境之中,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缺乏的过程亦是敞亮和显露教学本真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呼唤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重建课堂文化已成为教学走出困境、走向本真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师真正成为倾听着的主体,由此实现教师倾听意识到倾听行动的跨越,从而让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倾听意识尤其是教师的倾听行动而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实现这个变革,关键是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改革虽然一直都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始终停留在“传道受业”这个传统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在新课标下,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和学生平等对话,共享、共进。教学也不再是教学生,而应是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高度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是否要固守着“师道尊严”的信条,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扮演长者、充当权威呢?我认为要真真实实地走进新课程,教师应该从原有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当成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走下神圣的讲台,抛开教师“师道尊严”的架子,带双民主的耳朵走进课堂,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倾听学生的智慧,倾听他们独特的理解,倾听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俯下身子,学...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总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学生常常没有说话的权利,只有洗耳恭听的义务.教师以其知识权威控制着课堂的一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影响下,课堂是一个师生共享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他们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倾听既是一种教师应有的教学姿态,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理想姿态.但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在我们讲求高效、有效教学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人表达的关注和应对,在追求标准答案和完美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倾听的缺席、倾听的主体不对等和倾听沉默的缺失现象.忽视了那些思考的声音和沉默的声音,也因此失去了丰富的学习互动和交流体验.现象学主张倾听应具有意向性、他者性和还原性的特质.由此,才能回归教学倾听的教育学意蕴,改变对教学倾听的片面理解,拓宽对教学倾听问题的研究视野,以及为课堂教学倾听发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因为不愿敞开自己去倾听学生,导致对话教学退变为"问答教学"。教师倾听是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倾听并非是一种教学技术或方法,而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倾听智慧的生成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的前见反思、敏感性、换位思考以及倾心投入等。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倾听”.学生之间的“倾听”,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善于倾听是教师的教学品质、是新型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倾听,会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精神饱满,集中注意听课,积极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题。本文以下几方面阐述观点:倾听的意义;倾听的误区;倾听的方法;倾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是他们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这种生成性,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把握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情绪,灵活选用教学策略,不能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地展示编制的教案,否则便无法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提供的教学机遇。因此,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讲授者,还要做一个反应敏捷的倾听者,于是教师的课堂倾听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技能。本文对课堂倾听技能进行探讨,以期教师能够掌握倾听技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用心灵去倾听》一文后,教师深切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而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语文课堂上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发言和学生个性化见解以及课后在日记本里倾听学生的心声三个方面阐述了倾听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