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2.
任义 《考试周刊》2014,(99):17-18
周礼非徒具外在之形式,更有其内在之根本,此内在之根本,孔子以"仁"当之。仁就是人对于亲人及其他人以至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的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履行周礼具有了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王栋生老师写过一篇<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的文章,有读者讥之为"乌托邦",认为"人的教育"是"明天的空气",在现今中国不可能实行.王栋生老师回应说:"把人的教育说成是'明天的空气',这种极端消极的言论是对教育的亵渎,因为即使在应试教育猖獗之际,依旧有无数的教师坚守理想,努力实践着'人的教育',否则我们将面临更糟糕的环境!也正因为教育界还有这样的'三户',所以我们对教育改革应当充满希望." 这里有两点意思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字最先可能并不是由儒家提出,但却为儒家所吸收、改造和弘扬.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含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款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泛爱万物."仁"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仁学"的核心是讲爱人,"仁"是人的哲学升华,可称为人学哲学.作为"仁者爱人,泛爱众"的理念、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和生生不已于一体的儒家"仁爱",虽产生于过去.但由于它包含着一些恒古长新的内容,因而具有其内在的思想魅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形上概念,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解释.对于仁的多样性理解,恰恰体现出"仁"超越而内在、抽象而具体的理论特征.在孔子思想当中,"仁"是人道,不可形、不可名、不可象,但落实于人的生命之中.因此,实现"仁",必须要志于仁,欲于仁,通过"克己复礼"的自我修养而实现.同时,"仁"还是一种生命境界,仁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由道德境界进至超道德境界,由有限进至无限.  相似文献   

6.
王栋强调"意"对理性的支配作用,并对"意"注入了新的内容,给予新的解释。王栋认为"意"与"志"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是相通的,"意"近乎"志","志意"原不相远。王栋认为,"主意"便是专主忠恕,所以在承认主体对行为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必须对率意行为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7.
一、"农夫"自述:王栋生的精神自传 王栋生先生的自述,一以贯之的深情、真切、敏锐、细密,以及叙述中潜伏着的思想的锋芒.读着读着,总有怦然的心跳,总有突发的想象,总让你情不自禁中"站立"起来,眺望"前方",回味教育与人生的"常识"-洪劬颉先生所描述的三种意象,总在眼前浮现.  相似文献   

8.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指出"仁"即"爱人".他有许多体现这一思想的名言一直流传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倡导"忠恕"、"孝悌".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据<论语>记载,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相似文献   

9.
孔子及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深远。"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他的政治观强调"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缓和阶级矛盾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他倡导要提升道德修养来体现"仁",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仁";孔子还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地探索具体的"仁"的意义及如何践行"仁"。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思想,孔子提倡的"仁"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目中有"人",倡导为人以仁,确实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0.
王栋主张安静以养微阳,而要做到安静养阳就要淡视人欲,泰然养心,少忧戚,多坦荡.王栋的淡视人欲并不是要控制人欲,而是要节约人欲,因为人欲不能无,但对于恶欲就必须注意“节”与“引”.王栋还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已”是自强的意思,并不是要克己去私;《中庸》所讲的“慎独”不是察私防欲,世儒们把“克己”、“慎独”都解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