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东北“易帜”到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后对比,判若两人。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七月四日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承认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是他开始拥蒋的标志,也是他决心抗日的具体表现。当  相似文献   

2.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实现其血腥的殖民统治利益出发,就曾推动伪满洲国采用和制定适应不同时期要求之学校教育制度。本拟从对日伪先后所施行的学制分析中,进一步呈现东北沦陷时期殖民教育的本质,戮穿日本右翼势力时而宣扬的日本在东北统治“有理”“有功”之滥言。  相似文献   

4.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法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院校。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与东北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一生的思想颇为复杂,但其爱国主义思想却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早在1916年聆听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中国之希望》的讲演后,他就自言受益匪浅,“立誓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以救中国。”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决心将东北建设成为振兴中华的基地。由于“他遍察世界列强科学进步、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于是他下决心增强教育设施,并从小学教育稳步做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人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共御外侮、联合抗日的历史序幕。纵观张学良易帜拥蒋统一、拥蒋抗日到联共逼蒋抗日这几个依次递进的爱国举措,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拯救中华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功臣”。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在沈阳去掉五色旗,挂上象征全国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由关外王变为国民党中央的地方官,史称“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爱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国内外形势为他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建…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主政东北前后,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大力兴办东北教育,先后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使东北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东北,把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如何“开发”东北以达到其在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的目的,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的重大问题.由日本关东军拟定的经济侵略计划,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特殊公司制度,即通过与日本扶植的伪满傀儡政权合办企业,在东北设立一系烈的特殊会社(特殊公司),作为日本“开发”东北,在东北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手段和推行殖民侵略政策的机关.这些特殊会社的建立与发展情况怎样?有何特点?在伪满经济中的地位如何?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杨虎城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我国著名的爱国将军。他领导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挽救民族危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联共抗日、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他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扭转了时局,把中国由内战推向了抗战的道路,为中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战争阴云密布。美国与日本虽迟至四一年底才真正诉诸武力,但彼此明争暗斗已久。本文试图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说明美国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一年期间在中国与日本矛盾的发展和对日政策的变化,并揭示出影响此变化的诸原因。二十年代未三十年代初美日在中国,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的矛盾已十分尖锐。日本报刊把美国资本说成是日本人在“满洲”“受苦”的祸首。认为“美国的政策在张学良上台后逐步地实现,美国投资的过程采取愈来愈公开的形式”——“结果将是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影响归于消灭,这就迫使日本采取相应的措施”。①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悍然进攻中国东北,企图用武力来根本改变远东的力量对比,实现其独霸东北以至中国的狂妄野心。日本的行动,无疑打乱了美国依靠经济手段与日本竞争的计划,向美国  相似文献   

11.
<正>“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程。本课共分三目内容,分别是“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西安事变”,时间线从1931年贯穿到1936年。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张学良将军正是这个时代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爆发,更是使其成为集功过是非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张学良将军的生平,可以视为贯穿本课教学内容的主线,而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的不解情缘更是近年史学家探索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建国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到2 0世纪末,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直没有突破5 0年代的总体格局,以至于工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大幅度滑坡,被称为“东北现象”。2 0 0 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定。结合所学的各科知识回答:( 1)建国前,东北地区成为工业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2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如何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反映了哪些哲学原理?( 3 )简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东北现象”?( 4 )进入2 1世纪,东北地区怎样才能继续保…  相似文献   

13.
颂张学良将军兴办的高等军事教育──纪念西安“双十二”事变58周年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解传路今年12月12日,是张学良将军在西安发动“双十二事变”58周年。为了宣传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颂扬张学良将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和他兴办的高等军...  相似文献   

14.
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为隔绝东三省与关内地区联系并据此向华北推进,实施了扩大战争攻占热河的详细计划,张学良将军亦为保卫热河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威显赫,而又十分关键的重要人物.作为奉系军阀首脑的继承人,他能在民族危亡之时,挥着从流,发动西安事变,确实令人钦佩不已.目前论述张学良政治立场转变过程的文章有许多,本文仅就张学良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联系方面,考察分析他政治思想发生巨变的原因和过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爱国学生六千余人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等口号,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序幕.此时张学良将军正在西安,当他得知东北大学…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史学界对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作了充分的探讨,但对“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尚未深入考察,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 (一)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主持东北,领兵几十万,对日又有家仇国恨的张学良,却执行了不抵抗政策。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张学良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才能御侮”的思想,是他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之  相似文献   

17.
黄质夫先生是一位乡村教育的理论家和实干家。其教育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他先后主持和创办了四所乡村师范院校,把其乡村教育思想贯彻其中。他认为中国教育必须面向全国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乡村,乡村师范应成为改良乡村的中心,为乡村教育做出贡献。该文主要从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内涵、特色、实施以及对周边村民和地区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留美回国后,陶行知即融入“新教育”潮流。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他于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启其“生活教育”系统实验;其后,又在上海创办别具组织创新的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育才学校,进一步丰富其“生活教育”的理论内涵。持续不断的多样化学校变革范式探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源泉,也是其吸纳杜威思想滋养、进而又超越杜威的奥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吕凤子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凤子是我国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上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大力倡导女子职业教育。本文简要介绍其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