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以前,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各具特色,但基本上都属于资本主义模式。十月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政权,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呈现多样化。多种现代化模式反映了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发展现代化的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不具备完成现代化所必需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变革前提,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后,中国人民才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这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实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将青海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早期现代化探索阶段,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现代化全面起步阶段,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化模式形成阶段以及21世纪开始的全新的现代化阶段。综观八十年左右的青海现代化史,可以发现一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选择、从表面到深层、从单纯的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术界对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研究的视点和成果不断丰富,总体上经历了奠基、沉寂、景气、繁荣和完善几个阶段;2.学术观点主要分为三派,研究方式和观点的变化折射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两次争论;3.研究模式相对固定化,多从专题和事件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高职英语在教学水平、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进入21世纪,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构造理论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依托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构造理论模式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它预示着外语教学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整个教学过程都将发生重大变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在构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新的互动外语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既遵循普遍规律又坚守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式现代化,须以省域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为实践支撑和智力支持。既具有强劲个案特征也担负着重大发展使命的广东高等教育,遵循高等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遵奉人民至上、全过程民主的发展旨趣,探索形成了以“必需、有用、够用”为核心的发展原则,但仍需聚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并坚持“重点论”发展策略;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探索形成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制度创新先行示范”的发展策略,但仍需统筹“改革-创新-发展”的关系以实现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问题导向的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策略,但仍需继续促使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后发外生型向后发内生型的转变和升级。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模式经过了从苏联模式到“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模式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三次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逻辑定位是按照现代化规律的要求而渐次展开的一个逻辑结构。其定位基点是发展生产力,模式转换的实质是理论的发展与突破,这个理论就是从当代实际和中国实际出发的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它需要民族化的总体自觉意识作为推动力。20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宣传和科学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继形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由于民族化自觉意识不强,时代主题转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种种困境。新时期先进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明主体的民族化自觉意识和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从照搬苏联模式,到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再到构建“最纯洁最完美的社会主义“,直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对过去探索历程的深刻总结,更为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基础教育实验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基础教育实验呈现出以下基本特性:(1)实验方式从模仿、探索到原创。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模仿更多表现为对具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模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模仿主要通过对国外教育思想的吸收而形成实验思路,已经涉及到观念与思想层面的吸收。(2)关注对象从普遍到特殊。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尚未建设完善,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依然存在,表现在教育实验中,就是缺乏对西方教育模式的自觉反思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自觉认识,缺乏对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独特…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革命型现代化模式,内蕴着"以现代化促革命"、"以‘革命’促现代化"和"以‘革命’取代现代化"的建构逻辑,彰显着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或社会主义与社会现代化的这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巳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道路虽有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制模式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如何把经济更快更好地搞上去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将会依据中国的国情,阔步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5.
试论邓小平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作为20世纪杰出的政治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赋予了“发展”新的内涵。重温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探索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革命和四次社会转型,直接影响中国思想理论和文艺学建设的主要有五种基本范式,而只有综合创新才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术发展的正确范式。20世纪中国文艺学发展的趋向是在救亡与启蒙、革命与建设相互转换的历史大潮中曲折发展的,逐步从革命的文艺学走上文艺学自身建设发展的道路,呈现出本学科自身的特点。21世纪之初文艺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应该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前进,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超常规性和特殊性,同一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差异性,无产阶级革命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的本国化与民族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随时代发展的变动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多样化思想,既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方法和思路,又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评价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类型和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惠娟 《教育探索》2005,1(8):36-38
20世纪初,晏阳初积极倡导开启民智的乡村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暗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一体化思路和倾向:他的富有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文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进入新的世纪后,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教育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革,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教育模式、教师成长模式、学生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对人才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