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的误区     
误区一:德育是政治课、班会课的专利 长期以来,由于德育渗透的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就误以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与其他科任老师关系不大,甚至认为与专业课贴不上边。于是出现了科任老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德育基本渗透的现象。《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要从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与他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做起,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因此,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简单的谈谈怎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了,我们的课堂自然就高效了。因此只要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很多人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混为一谈,不少学生错误地将对“计算机”的兴趣认为是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高。大量的调查表明,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玉芳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119-120,129
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地穿插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为切实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一体化的思路是值得重视的。一、德育一体化的基础“两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两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青年,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7.
国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长鹰 《湖南教育》2005,(14):42-43
今年5月初,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办、湖南师大附中承办的“中外名校长论坛”在岳麓山脚下开讲。来自美国、南非、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尼等国家的中学校长与国内的专家共赴思想盛宴。笔者作为湖南师大附中的一名政治老师,得以有机会对国外一些校长进行请教,对国外中学政治教育进行了一些了解,深感受益良多。1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教育的一个趋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中等学校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也被称为德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一、搞好常规教学首先,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学校德育工作解决的是学生成长中的思想政治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决定并影响着学生的一切言行,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端庄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其次,更…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改”为基本理念的“让学生当老师”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批改作业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对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  相似文献   

11.
政治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有的同学认为它“深邃、陌生、无聊,学它也没有实际用途”,还有的同学说,“印象中政治课就是照搬课本,枯燥无味”,从而对政治课产生抵触情绪.本人上学期给三个学校上政治课,效果出乎意料. 一个学校学生评分为99分,评价词是“政治课对我们的思想有很深的触动,调动了我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另一个学校的学生则认为“政治课上老师讲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学后深有启示和触动”,“领略到了政治课的风采”。更欣慰的是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政治课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亲和力,让你觉得老师不仅仅是在授课,而是在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思想在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2.
王淑彩 《辅导员》2009,(13):118-1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已经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工作生活的工具,但对于小学生上网打游戏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困惑着老师和家长。怎么才能矫正学生上网打游戏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内容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不久的一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一位任教多年的德育老师在谈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逆反心理,思想上普遍存在的混乱状态时,曾感慨地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我播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以此比喻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误,虽有点偏颇,但冷静思考,却不能不承认有一定的道理。从各级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来看,不能说少;从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责  相似文献   

14.
中专德育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德育教师应该有着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及时理解和把握时代脉搏,做到与“势”俱进,才能让德育课程成为与时俱进,乐于为学生所接受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老师还不敢面对学生?”是的,我们先去听一节王老师的思想政治课。王老师教政治有十几年了,可我们听他的课还是第一次,没有想到,王老师讲课,很多时候是瞅着后面的黑板讲。他的视线越过学生头顶,高高在上。学生们赞许的目光他享受不到;学生着急、疑惑的表情他也察觉不了。他自顾自地讲着,课堂因为缺少自信、缺少交流,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16.
张怡春  阳小鹏 《教师》2008,(23):13-13
读了竺仁杰、徐照明二位老师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教师)2008年7、8期合刊)一文,我们深有同感。教学中我们除了像竺、徐二位一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领悟德育”“在语文课后感悟德育”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尝试。这里不揣鄙陋,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多数老师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会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恩格斯指出:“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世界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知识。”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可能性。再说数学教材具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非常有利的内在的思想性,表现出科学和思想性的统一。所以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计算机技能是中职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根据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大部分人认为德育是德育老师的职责,与其他教师不相连。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根据"德育为先"的目的贯穿到整个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做了一个有关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学科看法的调查,在调查活动中最令我高兴的是,全校竟有80%的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然而也有意外,有20%的学生说:“老师,我们的计算机课堂不够活,上课你说什么,我们必须听,没有我们自己活动的时间,有些知识根本不用您讲,我们自己也能完成。”听了这些话,我陷入沉思之中,是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了,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做完“生活德育论”之后,一时没了方向。做研究的,没有好的选题,那是最折磨人的。漫无边际地看了一阵书之后,突然想起在博士后出站时,审查委员会的老师们曾经议论我的“生活德育论”专注于理论建构,对时代生活关注不够。我承认这是一个问题,但当时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既然这样,我何不将生活德育的基本思想运用于时代生活,看看我们的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当今时代都有什么样的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