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芳芳 《海外英语》2015,(1):209-210
《生命的礼赞》(A Psalm of Life)是美国诗人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作品,是一部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杰作,曾被翻译为多个汉语版本,诗歌所传达的正能量鼓舞了许多中国人努力奋斗,不断进取。该文以黄新渠先生的汉译本为例,从韵律、结构、选词、修辞等方面对其译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卞先生独特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是我国现代翻译界的"新声"。他关注形式的重要性,以"信"为核心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并通过"以顿代步"的原则翻译了诸多诗歌及参与新诗格律建设,丰富了我国对西方文学译介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当然,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学说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其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人生颂》译文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人生颂》这篇诗歌作者和其写作的背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人生颂》的语言特点,评析了黄杲炘、黄新渠及黄一宁等三人的译文,并就翻译措辞和语气上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与语言学密不可分,如何利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自建《红楼梦》(黄新渠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提取《红楼梦》汉英双语精简本中的“笑道”一词,归纳出其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四种不同的译法:第一种,只译出“笑”;第二种,只译出“道”;第三种,分别译出了“笑”和“道”;第四种,“笑”和“道”都没有译出。  相似文献   

6.
国内译界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存在重"神"而轻"形"的倾向,然而根据语言映象象似性理论,依据听觉、视觉形成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就英文诗歌而言,这主要表现为主题与作品在语音象征、韵式、格律、语相和篇章等五个方面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之"形"与主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这类文体时,对这些形式层面的因素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认识,不可过于轻"形"。  相似文献   

7.
直译和意译历来是翻译界关于翻译方法争论的焦点。诗歌翻译是一个特别的领域。本文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人手,探讨诗歌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及其阐述,对中国诗歌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王维《相思》两种英译文的分析探讨了"三美"原则在中国诗歌英译中的运用,认为诗歌翻译中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诗歌翻译同样吸引着许多学者的研究注意,本文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英译为例,通过对比研究杨振宁和许渊冲两位对此句的不同翻译风格,从科学性和艺术性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特点和原则,以期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借用朱光潜先生评论中国书法艺术水准的"疵"、"稳"、"醇"、"化"四境界,融合朱纯深教授"安身"、"立命"与"传世"的诗歌翻译"三难"新说,对诗歌翻译进行分类研究,以是否达到"化境"为翻译成功的标志,将所有译诗分为两大类:"疵境"、"稳境"与"醇境"为一类,"安身""立命"与"传世"为另一类;以"翻译质量"与"译诗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为分类标准,再将之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疵境、稳境、醇境、安身、立命、传世;对于未达化境的译诗主要按照翻译质量来划分,对于达到化境的译诗主要根据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来划分。逐一厘清这些概念并以详实的翻译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  相似文献   

12.
李磊 《考试周刊》2009,(38):25-26
作为当时主流诗学形态的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国语运动确立了白话语体的书面语地位,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转向了白话,并采用新的节奏。国语运动确立了"音本位"的原则,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承载了诗歌音乐美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难,是因为它是一门艺术,而诗歌翻译更难,是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艺术。近年来,我国翻译界不断地探讨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汉诗英译便成了翻译界探讨的重点,然而汉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翻译他们更为困难。该文试图从艺术角度上分析汉诗英译的难处。  相似文献   

16.
英语格律诗汉译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方法也从单一发展到多元,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理论,给诗歌翻译提出了一个评判标准,以及努力方向。本文拟从"三美"再现的角度,对英语格律诗翻译成汉语所使用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每种方法都有可行之处,但翻译成现代的汉语格律诗最为可行。  相似文献   

17.
<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因而有人把诗歌喻为"带有音乐性的思想"。诗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打破人们的语言常规,增强了语言的联想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本文选取网络热门诗I am afraid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从"三美"论  相似文献   

18.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翻译研究拜伦的诗歌作品.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拜伦诗歌被翻译介绍至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拜伦诗歌的译介研究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1919年-2000年间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为基础,研究拜伦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拜伦及其诗歌特质探讨诗歌翻译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文化转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渊冲所译诗歌《游东田》进行研究,认为诗歌翻译应当从文化转基因角度采取适当策略,保证"意美"、"音美"和"形美",在传递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源语诗歌的文化特色以飨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20.
古典格律诗英译的等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营  张换成 《培训与研究》2007,24(3):123-125,130
等值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关于等值概念本身以及能否达到、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界并无定论。针对诗歌翻译的等值,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以许先生的原则为基础,结合一些经典格律诗的翻译实例,试图在意境(意)、韵律(音)、选词与修辞(形)三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格律诗英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