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古人有句名言,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笔委婉含蓄,故事曲折生动,有张有弛,有开有阖,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才能给受众以无穷的兴味。画家为什么爱画山水,不愿意画平原?因为山水有变化,平原一望无垠,一条直线,没有变化。有些通讯作品,读后令人觉得平淡无味,为什么?平铺直叙、没有变化是原因之一。持续不断、没有节奏、没有变化的声音是噪音,容易叫人疲劳,昏昏欲睡,就像和尚敲木鱼一样。而有些通讯往往犯了这个毛病,把一个个平行、并重的事例粘合孙一起,没有什么变化,难怪读者越读越感到疲劳。写小说讲究“一波三折”,写戏讲究“跌宕起伏”,绘画讲究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开头的优劣,往往关联着文章的美学价值。如果开头写得过于直露,让人一览无余,没有曲折起伏,就会令人读之索然无味。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如果导语平铺直叙,就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要把新闻导语写得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究视觉美。在这点上,新华社从事卫生方面报道的记者于长洪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他很注意对新闻事实中视觉形象的描写。在一些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图案,到了他的笔下就化静为动,折射出新闻事实的光亮。这里试举出他的几条导语,以观其特色。  相似文献   

3.
人啊,越待越懒。小的时候,一放学大人就让我们干这干那儿,总是不让我们闲着,我们稍一偷懒或玩一会儿,大人们就训斥说:“人不能待着,越待越懒,越吃越馋。”小时候不大懂事,大人一说,我们就噘嘴,嘴上不敢说。心里却很烦。现在想起来,大人的话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读了今年以来《新闻通讯》上几篇关于改进经济宣传的文章,内心很有同感。笔者以为,现今报纸上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不受人欢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报道的架子大,专业化,忽视或远离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经济  相似文献   

5.
谈校对工作     
我国的文化,优良的传统之一,就是重视书籍、报刊的校对工作。凡是认真读书的人,有事业心的出版家,有责任心的编辑人员,都重视校对工作。因为,有好文章,固然是第一义,但如果没有认真的校对,好文章也会变为不好的文章,使人读起来别扭,甚至难以卒读。至于写文章的人,当然就更注意校对了,因为这一工作的负责与否,直接关系到他的文章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少说废话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无病呻吟,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最近翻阅一些来稿,其中颇有一些长篇大论的作品,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让人望而生畏。耐着性子读下去,越读越觉得乏味,通篇废话不断,不知所云,令人如墜五里雾中。一般的政论文,只要论点新颖,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即可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目的。一位老学者说:“一般的文章,写两三千字就足可以把问题说清楚,写得太长肯定会使人感到累赘。”中外历史上短小精悍的传世名篇是不乏其例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仅有几千字。而我们有些同志总怕文章写短了,似乎写得越长越有学问,结果却事与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戏”,指戏剧中戏剧冲突和情节所具有的尖锐、激烈或曲折的特性。冲突越尖锐、激烈,情节越曲折、戏剧性就越强。幕前戏一般指通过人物的行动把故事、矛盾、情节等表现出来,展示给观众,让观众通过视觉感受去体味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幕后戏一般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或讲述把一些故事、矛盾、情节表达出来,观众通过听觉感受对剧中人讲述的内容产生联想,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幕前戏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幕后戏给人以心理的思维空间。幕前戏经常靠幕后戏助其“一臂之力”,幕后戏往往给幕前戏“推波助澜”。如果把幕…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是客观事物与新闻报告人主观认识的统一体,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客观事物是新闻的本源。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新闻,即要反映快,又要报的真,而在事件的发生和形成报道之间首先就存在着时间差。即使新闻报道人是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又是个独具慧眼,倚马可待的写作快手,要达到新闻最起码要求的真实。这"快"与"真"的矛盾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写报道时,很怕平铺直叙、谈而无味。在现实中有不少新闻事件本身有曲折情节和引人的故事,记者适当安排就能引起广泛兴趣。可是相当多的新闻事件,固然有丰富的内涵,却无曲折动人情节,难免让读者感到索然,不愿读下去。因此写好这类报道确是难题,这要靠记者多方面发掘意义,要立体地写,充分揭示这类新闻事件的内涵与外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采访人受到新闻事实刺激时进发出来并在新闻作品中所体现的一种心理反映。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常会产生某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并在新闻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从而感染受众。所谓情感表现就是将记者经过情感取舍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客观事物真实、准确、鲜明地报道出来。  相似文献   

11.
短活特美     
读者读报首先是读标题。如果标题吸引不住读者,文章写得再好也很可能被读者忽略。那么,怎样才能让标题吸引人呢? 笔者认为,制作新闻标题在准确标出新闻特定内容的基础上,要做到:短、活、特、美。 短 心理实验证明,人的眼珠只有在不移动的情况下才能看清文字。按照通常阅读距离一尺左右计算,人的最佳视野是二十多度。如果标题仅有六七个字,即可在眼珠不动的情况下一目了然。标题越长,眼珠移动次数越多,阅读就不方便,会大大影响读者的兴趣。因此,制作新闻标题时,一定要抓住文章中的核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有个"报纸天天读"的好习惯,日前从某媒体读到一则新闻,《英国百岁人瑞一生抽了17万根烟》的标题就让人感到惊讶不已!报道说,"英国南伦敦克罗伊登市老太温妮于日前度过了自己的100岁生日,但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温妮和‘健康生活方式’几  相似文献   

13.
(一)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这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一则科普文章,不管它多么具有科学性,如果不能吸引人听和读,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科普文章除了思想性、科学性之外,还要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它是反映事物的量的基本概念。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数字就是一种最准确的表达方式。 正因为数字能直接、公正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数字一旦不准确,就会使人摸不着头脑,影响新闻的可信性和社会效果。例如,某报在一篇报道中注明鲁迅的生卒年  相似文献   

16.
笔者经常读《湖南档案》.感到近几期越办越活,越办越好.特别是第5期从栏目到文章的内容都有了较大改观,显得更好,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或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从时间上说,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事物变动的最新情况;从空间上说,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事物总体中的一个局部或者个体。有关新闻事实的这些历史条件和环境情况,就构成了新闻的背景。在一篇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入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带来新机遇。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和形式将随着读对经济新闻要求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运用得好,不仅会优化读结构,培育潜在读群,吸引主流读,还会为报纸增加新卖点,提高晚报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报纸天天和千百万群众发生联系,对实际工作,对全体人民起着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报纸的报道面越广,内容越丰富多彩,它联系的群众就会越多,所超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如果“单打一”,报道面狭窄,稿件的花色品种少,读者读起来不是美不胜收,不忍释手,而是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卒读,这样,势必会削弱报纸的作用。从天津日报来说,为了很好地发挥报纸的作用,从各方面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直是比较注意扩大报道面的。但是,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缺点;根据前一时期的读者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是:讲技术措施多,讲思想活动少;讲领导活动多,讲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