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命伦理旨在对生命目的、意义的追求过程中解读各种关系之道理,生死伦理教育是在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基础上对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起点。生命伦理教育应当融入所有的课程教育内容中,可以采用主题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之爱,潜移默化中,领悟和提升生命伦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敬畏生命伦理首次将伦理学范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对减少"人类中心主义"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敬畏生命伦理为指导,可以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更有效改变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抵触,树立关爱他人、奉献、合作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一切生命负责任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内在精神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和德育中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途径,以此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4.
佛教思想中充满着博大的生命关切,形成了万物缘起、众生平等、因果报应、清规戒律等丰富的生命伦理内涵。佛教对生命的解读体现了生命的过程性、关系性、众生生命本质的一致性。公民道德教育、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形成、生态文化建设,应从佛教生命伦理内涵中找到合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弗兰肯斯坦》中呈现出的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文、社会层面的反思,可以成为科技伦理研究的思想素材。它涵盖了科技伦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域:如生命伦理、元伦理等方面。因此,对该小说进行伦理解读,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伦理难题进行界定,认为生命科学技术时代的伦理难题是善与善之间的选择,是在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原则之间的艰难选择,是现代生命科技带来的伦理空白。生命伦理难题主要表现在死亡伦理、基因伦理、生殖技术伦理、器官移植伦理等方面,生命伦理难题源于生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伦理多元化、利益复杂化等。解决伦理难题,必须革新传统伦理理论,建立生命伦理委员会,确立解决伦理难题的程序,强化科学家的伦理责任,发挥政府的理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董建宏 《文教资料》2009,(30):199-200
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高校生命伦理教育刻不容缓。生命伦理教育应该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生命情感,形成坚强的生命意志。高校应从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团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网络教育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8.
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注重生命伦理教育,其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有:(1)促使学生形成生物平等的观念,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2)引发两难困惑,促进生命伦理观的建构;(3)进行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教育;(4)进行生命法学教育,增强法制观念。生命伦理教育的方式有:正文叙述、活动、小资料和课外读、警示语、思考与练习、教师对课程的再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哲学的视域下,人的完整生命是“人”与“技术”的合一,人在发明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发明着人,给予人超越性的力量,使人的生命空间得以扩展。然而,技术的存在与发展也会让人陷入风险之中。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机器的“智能”对人“意识”的僭越,使人面临着道德主体性失落、价值失序、伦理精神缺失等问题。对此,道德教育应当肩负起时代责任,引导个体重新审视人、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对包括现实与虚拟在内的生活世界形成伦理认同,使之成为具有伦理精神与行动能力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生命伦理角度看,中华和谐人文精神要求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和生命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Adolescent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egocentric, but a major source of this external behavior is the internal fear of adolescents have about feeling invisible, being different, and even their own mortality. Facing this fear through a curricular focus on death can help to combat this behavior. This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novel studies of books that include an honest discussion of death as a part of life and writing activities like composing self-obituaries. When used correctly, the subject of death can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goal-setting habits, better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learn how to focus on the life that lies before them.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著名小说《弗兰肯斯坦》不仅是英国最著名的哥特小说之一,也是西方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该作品处处弥漫着恐惧气息:对孤独的恐惧,对知识增长科技进步的恐惧,对生育的恐惧。对这些恐惧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洞悉作品的内在涵义和种种暗示,并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ealthy retirees can fulfill their life, but may fear growing old. Yet, 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dat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fear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is cross-sectional, correlational survey study tested whether a new, summated measure of Fears About Growing Old (FAGO)—derived from exemplifications of Laslett, who posited the theory of the Third Age—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ife satisfaction and retirement satisfaction after adjusting for significant social participation covariates. A total of 190 Canadian retirees at three senior centers in Ontario, Canada, completed surveys. A pilot study establish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cales, including the FAGO, used to asses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a regression analysis, fear (R 2 change = .06) was found to b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life satisfaction when controlling for five covariates (current activity, circumstance and pursuing own interest as two reasons for retirement, postretirement work,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verall R 2 = .26. For retirement satisfaction, fear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variance in the outcome (R 2 change  = .04) while controlling for two significant covariates (current activ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verall R 2 = .14. A work by gender interaction on satisfaction was not found. Other than fear about loss of mobility, men rated loss of partner very high; women rated mortal disease very high. The lowest fear was loss of retirement income for men and loss of earning-power for women. Canada's poverty preventive programs successfully supported senior postretirement life. The FAGO was useful to find senior needs.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不应是一段风潮,而是成为教育的常态,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华德福教育思想以整体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命、用想象力滋养儿童的生命、将教育与儿童的生命紧密相连等观点,给予生命教育以启示:回归本质,教育本应当是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初心;平等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美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恶性肿瘤那样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恶性肿瘤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其家庭,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更加重了患者的恐惧、疑虑、忧郁、绝望等情绪反应,如果肿瘤患者能乐观地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积极地配合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病情好转,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家哲学的生存智慧,对于现代人的心理不适、精神失衡等问题的处理有着积极的意义。道家尊重个体自由。激励个人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推索天人和谐。反对人的物化。而在生死现上。则更以一种超越的心态来瓦解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生命及处理人与物的关系。进而消除种种心理疾患。过上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7.
焦虑是人预感到不幸而烦躁、恐惧而又有所期待的负面情感.在文学创作中,成功的焦虑描写能更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精彩,使文学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吁求,达到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生活的勇气是教师在专业生活中以自己身体实践活动为依据发生和显现出来的敢于迎战恐惧、勇于承担焦虑的对专业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性的气魄。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其专业生活中常怀敬畏之心、自觉的责任担当、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多种方式应对恐惧等方面。教师专业生活勇气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有助于教师克服自身专业发展中的困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可能的一个前提;从根本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论死亡恐惧--"我"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死亡意识,由死亡意识导致死亡恐惧。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我”死,人怕因失去自我而陷入绝对的虚无是死亡恐惧产生的根本原因,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主要有:长生之道、宗教慰籍、哲学思索、成就不朽、及时行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