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校在组织高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曾发现,住在同一宿舍的七个学生,居然全部报了医学院,这使老师很纳闷:难道他们真的是对医学志同道合?还是出于盲目、从众的心理呢?于是这位老师找到从我校毕业且正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了解“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有什么不同”,得到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外国孩子特别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2.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当孩子犯了过错怎样对待更好呢?是痛斥一通?请家长?写检查?显然这些都很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学期,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对做错事的孩子采取通过写清犯错经过而使其认识错误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教的四年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普遍比较强。同学之间时常发生争吵,甚至动手。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我总是心平气和,选个适当的时机,让孩子把整件亨的过程对我说一遍。刚开始,他们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事情说完,错的责任都在对方。我就适当进行提示,让他们说清时间、地点,当时正在干…  相似文献   

3.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认为送孩子上学,就是把孩子的监护权交给了学校,因此,学校有义务承担孩子在校期间的监护职责。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就应追究学校的监护责任。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法律关系?学校到底应不应该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责任?关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目前学术界存在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官”的诱惑力究竟有多大?某市一小学前不久推行了一项校内体验教育实践,把校内工作岗位都拿出来供学生选择。结果,校长、校长助理得票高居榜首。早些年前,许多学生是不愿“从政”的,怕影响学习,而现在,一些孩子乃至家长对“官位”已是趋之若鹜。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当班干部可以管人,可神气了!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经常训他,“别的小孩都能混个一官半职,你怎么从小就这么没出息?”有的家长说,当过干部的学生在升学时可以优先录取。“当官”有那么多眼前的、长远的好处,孩子能不削尖脑袋去“当官”吗?然而,不管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5.
晏红 《家庭教育》2006,(4S):30-31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迷,旁观清”。  相似文献   

6.
学完了第一单元,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检测。检测的结果让笔者无法言语,孩子们测试的正确率极低。有些孩子会解答书本上的问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些孩子甚至连书本上的问题也不会解答,笔者的心情苦闷到了极点。但冷静下来之后,笔者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了疑惑:课堂上学习的,他们真的大部分都掌握了吗?会运用了吗?学生在这有限的40分钟内产生了多少学习的欲望?这40分钟的效率又有多高呢?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涌人了脑海。  相似文献   

7.
张锦贻 《家庭教育》2009,(12):14-14
常常听见父母们叮嘱孩子:放学以后,好好地写作业哦!尽管孩子们都答应着,实际情况却并不一样。父母们都很忙碌,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伴随在孩子身边。孩子放学回家,是否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主要在孩子自己。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不把父母的话记在心上?难道他们不想让自己当个好学生?做个好孩子?  相似文献   

8.
陈海林 《现代语文》2007,(2):110-110
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眉头紧锁。其实也难怪,如果作文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孩子对它不感兴趣,甚至害怕、讨厌它,又怎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出来呢?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9.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6,(6B):24-25
6月,正当初三、高三的学生家长严阵以待。全力配合孩子的中考、高考冲刺时。还有一群家长正为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四处奔走。出于对种种现实因素的考虑。如今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数量正呈上升趋势。对此。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心存疑虑:亲子关系会否因此而疏远?住宿生的成长会缺失什么?对住校生的教育有何特别之处?孩子住校是否就意味着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责任? 近日,由本刊与上海电台合办的第13期“中学生论坛”走进新黄浦实验学校,对“低龄学生是否适合住宿”这一时下家长特别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10.
郝斌 《海外求学》2003,(14):46-47
许多学生的家长在孩子高考后都会面临一种选择:让孩子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去海外读书?出国留学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次挑战,放弃挑战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机遇。年轻的赴海外留学对学生本人来说是一次受益终生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学生缺乏上进心怎么办?泾县城关一小钟桂芳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弱点是缺乏上进心。什么原因呢?一部分是家长溺爱,造成孩子娇生惯养,怕苦怕累,依赖性强,还有一部分是些年青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造成孩子思想懒散,学习自觉性比较差。如何培养孩子勤奋...  相似文献   

12.
袁碧霞 《双语学习》2007,(7M):204-205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呢?当然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形式的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和兴趣。  相似文献   

13.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吴玲丽 《教书育人》2013,(12):25-26
课堂就像动车,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一起往前赶。孩子在课堂上少了身体与思想自由活动的时空。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课堂上有主动提出或思考过一个问题吗?学生有超越教学预设的机会吗?孩子真正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吗?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吗?孩子能得到提升吗?如果答案不够肯定,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的素养就不能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家长:你该洗洗头、理理发了。孩子:理发干吗?家长:当学生留这么长头发哪行?孩子:用不着你管!家长: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孩子:你还越来越讨厌呢!……这还是我的孩子吗?怎么一点儿都不如小时候乖了?我做错什么啦?我为他花尽了精力和心血,可我们却越来越陌生。为什么我们与孩子的心相隔得越来越远?@本刊编辑部 @楚城  相似文献   

16.
C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当孩子的问题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更为突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一些学校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只应该是其基本意识。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课…  相似文献   

17.
向群 《中小学管理》2005,(12):56-56
作为学生,你最敬爱的老师是谁?身为家长,哪位老师对你的孩子教育有方?同为教师,谁是你钦佩的同行?时下,成都某媒体主办了一次名为“2005年度超级教师”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8.
苏州一中学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家长不愿老师登门家访。这个结果足实让人困惑:家长不是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吗?家长不是个个抱怨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吗?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愿意老师登门家访呢?家长、孩子、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不是再好不过吗?而河南一马姓教师暑期一个月时间骑车万里做家访,遍访全省36个学生,所到之处,受到学生、家长热情欢迎。久违的家访回来了。好心的老师让学生欢喜,让家长激动.也让通过各种途径得此消息的老师、家长、学生深深感动。为何?笔者下面就对这一调查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俞丽娟 《云南教育》2005,(34):42-43
学习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展孩子的潜能?为什么我们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他们却不能估计一只鸡蛋有多重?为什么学生会解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而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20.
3月是春的季节,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从轻松的假期中走出来,又回到了课堂,很多家长的心情也就开始随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喜与忧。谁都不能说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对,但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看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孩子们未来面对的考试会是什么样?这些问题家长一定很想知道也应该知道,本期特别策划的话题《学生面临着怎样的考试》,从专家介绍与评说、一些学生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国外的考试方式等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评价孩子、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这不只是一个评价的问题。因为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