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的趋势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学后涉及工程实际较多的课程和学校工科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文章结合我校《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四个方面对建构教与学进程中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面向新工科发展需求,工程力学专业为提高毕业生就业和读研的质量开设了“工程热力学”课程。“工程热力学”课程在工程力学专业教学大纲中作为一门选修课,一般采用短课时教学。然而,“工程热力学”课程具有概念多、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较为吃力。针对“工程热力学”课程以短课时教学面临的问题,结合工程力学专业实际,提出了能够学为所用的短课时授课内容以及保障授课效果的学习监督机制,为“工程热力学”课程短课时授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之举。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需坚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师资队伍为主体、以教育研究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内在逻辑。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疏离”、课程建设管理与改革未成体系、师资队伍综合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教育研究缺少整体化布局与统筹设计、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等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须转向“群的思维”,推动高质量专业建设;转向“三级联动”,开展高质量课程改革;转向“综合能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转向“成果导向”,统筹高质量教育研究;转向“制度优化”,推动高质量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4.
重庆大学陈景秋、张培源教授撰写的《工程力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于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撰写了这本简明的工程力学教材。全书共8章,20万字,内容包括:引言,力系的简化和平衡,静力分析,弹性静力学,强度失效和强度准则,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基础。工程力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许多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作为工程原理基础之一,在工程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工程力学课…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工程力学”是各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就基于微信平台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讨论,从“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二维码教材、展示工程实例、结合工程研究热点,以及课后延伸和改进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锻炼学生的力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工程力学人才。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到了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了现状,发现了一些不利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产教融合”共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创建课程思政团队”、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四方面探索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并以植物造景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基于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工程力学专业实施云课程改革是顺应新时代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工程力学作为本科通识课,是本科专业探索信息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基于工程力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云课程平台建设,同传统课堂教学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学环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线上和线下教学。云课程平台在工程力学专业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的课上与课下教学交互和知识体系扩展,更好地完成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优势,然后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策略,最后论述了基于“互联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反馈。  相似文献   

9.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MOOCs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本文针对《工程力学AⅠ》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深入分析MOOCs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晋宽 《江苏教育》2022,(34):26-28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高速增长”时期强调“规模扩张型”的发展转向“高品质发展”的学校内涵建设上。高品质学校建设离不开高品质的课程与教学,高品质课程与教学是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高品质学校要探索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全面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以课程与教学领导的思维方式,探索高品质学校卓越课程与教学创新,需要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系统变革”,增强“突破性革新”的改革勇气与魄力,关注“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职教育压缩理论课时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的实际情况,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通过采用“并行”和“串联”方式进行授课,及时将“工程力学”课程知识应用到后续“机械设计基础”中,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工程力学课程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教学变革的重要途径。而在线课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通过研究学习桑代克创立的学习理论,将其应用到工程力学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从学习兴趣的激发、线上资源的配置、师生的互动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为力学类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主要有几个需关注的问题:工程力学概念的理解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基本功的训练的重要性、工程力学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之一、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程新要求的需要、面向社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而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以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以学生的个体需求、职业兴趣为目标,以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思维养成为重点,提出“三融三合三共”课程建设理念,探索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强化“三融”的育人新理念,对无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实施“三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三共”方法建设教学资源,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建设的实践,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及对毕业要求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同时,课程团队也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学能力得到了多维度提升。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高职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与规模的高速扩张相比,专业建设还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本人在从事五年制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深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时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课程的教学目标迄今为止,高职层次的工程力学课程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因此在教学中对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把握还比较模糊,缺乏统一的依据。一般来说,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应当按照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学生未来的…  相似文献   

16.
工程训练课程作为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通识课程,在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推进工程训练高质量发展就要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发展机制。在研究工程训练的发展历程、教育属性及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沿着学科脉络,分析了新工科建设下工程训练的发展理念,探讨了新时代工程训练课程的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院校CDIO模式工程力学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目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着力构筑全环境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需要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关联逻辑,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能够持续赋能社会成员的精神交往空间不断得到拓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实践策略包括:优化课程思政供给结构,进而赋能教学空间的拓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功能发挥,进而助力教学资源建设;创新隐性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信息化赋能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相似文献   

20.
刘迪 《林区教学》2023,(2):23-26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能够有效落实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目标。高职视域下的课程思政需要根据复杂的生源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旅游认知”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在“旅游认知”课程思政教学中,紧密结合旅游认知课程内容和旅游业发展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从教学目标、设计、应用三方面入手,探究高职扩招视域下“旅游认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推动“旅游认知”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