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勇 《新闻知识》2012,(4):9-11
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不管是报纸、杂志、出版,还是广播、电视、音像、电影、互联网、电信、卫星通讯,信息传播的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受众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  相似文献   

2.
新兴媒体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着阅读习惯。在这样一个时代,报纸的副刊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大规模,扩大与受众接触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传播方式不断出现,让阅读更加便捷。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纸媒要像礁石一样,可以磨砺,但不能逐流。这样一个时代,对于一张报纸而言,副刊已经成为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几乎将新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都囊括其中。以往是"新闻攻,  相似文献   

3.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那就是“变”.近几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频繁,“西强我弱”的舆论状况尚未改变,国际舆论斗争异常激烈,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我国进入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快速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使舆论传播方式和手段发生颠覆式变革;受众的思想观念多变多元多样,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习惯和方式理性而成熟.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许许多多的信息,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用“狂轰滥炸”来形容信息传播一点也不为过。在大众传播领域,这种情形尤为突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众多媒介每时每刻都在播发大量的信息。泛滥的信息甚至麻木了受众的感官,真正被受众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以传播信息为己任的新闻记,如何让自己传播的信息在受众的大脑皮层留下印记,对此课题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电视节目最终面向的是观众,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越来越成为各大电视节目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电视的受众在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取向上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的接受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目前电视新闻的编辑现状与受众的心理需求方面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本文,我们将针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来谈谈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并分析如何在编辑方式上采用创新策略来满足受众,让受众更加易于接受。期望本文对我们当前的电视编辑方式方法的革新有所帮助,在此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以便共同交流、进步。  相似文献   

6.
报纸所展现的实际上是版面语言的不同组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报纸先后经历了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传播方式的冲击,已经从“读文时代”进入了“读题时代”和“读图时代”,并正因为报纸的二元化而呈现着进入“图景时代”的趋势。能否把握住受众的阅读习惯甚至是阅读习惯趋势,并对症下药,是一份报纸能否保证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经济进入体验化时代的时候,体验传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最能将体验传播演绎的淋漓尽致的媒体是拥有强大视听功能的电影和电视.然而,电影、电视在吸引受众的耳目,使受众沉浸于美轮美奂的体验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改变了消费意识形态和消费文化,甚至直接促动受众消费,影响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8.
黄立佳 《青年记者》2016,(29):48-49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内容和传播形态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交融,二者边界日渐模糊.面对传媒语境和传播格局的激烈演变,主播语言传播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趋势走向. 媒体融合驱动主播语言传播革新 1.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主播语言传播思维的革新.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化,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受众在信息选择中的主动性提高,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更趋严苛,这促使主播语言传播理念不断革新.如从受众理念转为用户理念,从媒体本位理念转为受众本位理念,又如从等待受众收看(听)到主动推送新闻,从注重经验传播转为注重用户体验传播……在传播方式变革的推动下,主播语言的革新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娟 《新闻传播》2005,(11):44-46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具有与网络或电视完全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首先,发散性传播方式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解构;其次,网络与电视单传播语境界线的消解,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最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步向传播文化方向发展,令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阴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表征着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娱乐渠道之一的电视行业,也依据不同的时代语境进行着符合时代要求的蜕变。时至今日,从电视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国电视已经从传统电视逐渐迈进到新电视时代。电视受众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内容传统与功能单一的电视节目,受众的收视喜好与收视手段已经迥异于电视发轫之时,在多元化的时代具有了多元化的消费诉求。因为观众消费需求的转向,电视行业无论是在宏观结构上还是在微  相似文献   

11.
短视频是当前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它以剧情高潮化特点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和沉浸式体验,其传播的多元化和商业化特点也促使电视民生新闻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提升传播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语境。  相似文献   

12.
我们真的不会看电视吗 在这个社会发达经济繁荣资讯异常繁多的时代,电视对于人民获取信息和接受思想方面越来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孙华 《传媒观察》2008,(5):53-54
我们真的不会看电视吗 在这个社会发达经济繁荣资讯异常繁多的时代,电视对于人民获取信息和接受思想方面越来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不断开放民主和文化思想的日益多元的时代语境下,伴随着3G手机以及QQ、博客、微博客等各种各样现代通讯传播手段的普及推广,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这个崭新的传媒格局里,每个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而是更热衷于传播,特别是具备了更多诉求的意愿和能力,因而这也是个“言说时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媒介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不断出现,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处于当代媒介语境下的低端的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地市级电视台来说,如何扬长避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迎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的传播逐渐多样化和全面化。其中,电视媒介作为众多传播媒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背景下的传播方式也在逐渐得到转变和优化。但是,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的电视媒介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接受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媒体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含义和外延正在不断得到补充扩大,已经逐渐涉及频道编辑、直播编辑等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视编辑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在新时期环境中的定位,不断进行角色转变,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实现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不断发展。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更好地为全媒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袁起 《记者摇篮》2007,(6):7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全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及报纸等的单一性显露无疑,这些媒体只能依靠单一的方式去吸引受众,不能及时的与受众进行交流与沟通。所以,如何把握有特色的节目选题就尤为重要。对于广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新闻前哨》2005,(9):63-65
一、电视平民化的形成基础在早期的传媒理论中,传媒发出的信息理所当然地会被受众接受,是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传播者占有主动地位。传播者坚信,任何强大的宣传力量都会对受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轻易改变他们的观念甚至行为。这种传播者为中心的观念导致传媒与受众关系的不平衡,受众心理、受众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当电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的时候,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电视从业者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电视媒体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传播者,相反,受众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19.
戴维·莫利是文化研究学派中从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在莫利看来,文本意义的解构既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文化符码”,又受制于受众接受文本时的家庭收视语境,要把收视行为放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等更加广阔的语境下来研究。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掘了受众解读文本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电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赵雪  丁晓晓 《现代传播》2013,35(1):65-68
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是传者与受众交流的言语环境,它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语境。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具有大众传播语境背景下的人际传播、以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创造语境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