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科社会科学领域问题较多应当说由来已久。谈论其原因和对策,离开学界业已存在的一系列消极因素。诸如:“学科空间界定”中大量的随意行为,形形色色的“人才”、“基地”、“重点学科”评审中相当普遍的“拍脑袋”氛围,“书评”、“评论”、“鉴定”中的“棒煞”和“棒煞”风气,“抄袭”、“舞弊”、“文凭交易”中的“道德颓丧”态势,等等。较近的说法是“权学交易”和“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2.
王金凤 《科教文汇》2008,(34):124-124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爱学”,这需教师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而从“厌学”到“乐学”是教师在教学巾重要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多予”、“少取”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但仍是只“治标”,不“治本”。只有坚持在“放活”前提下的“多予”、“少取”,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放活”是根本、是关键。而要“放活”环境,最主要或最需要的是做到三个“搞好”,即搞好乡镇行政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用途:方便学生学习词语,区分易混淆的词语,进行联想学习。功能一:汉英词典功能1、如输入“z门”,则显示“大门”、“开门”、“关门”等末字为“门”的词条及相关的英语翻译。2、反之,输入“打z”则显示“打工”“打开”“打水”等首字为“打”的词条及相应的英语翻译。功能二:英汉词典功能1、如输入“Ziu”,则显示末字为“iu”的单词如“kiu”、“hiu”、“biu”、“wiu”等及相应的汉语意义,且可输多个z,如“zziu”则显示“chiu”等。2、z键还可在词尾及任一位置,其余同上。建议开发联想电子词典@廖善武…  相似文献   

5.
门中张口问     
人世间,凡事首先得有“门”。有“门”才有“道”,没“门”可能就真的“没门”了。当然,这“门”多半指的是“空门”。如“找窍门”、“拍脑门”、“走后门”、“摸不着门”等等。似乎真的有个“门”,可能根本就“没门”。但也有些地方,似乎根本就没“门”,可偏偏就...  相似文献   

6.
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7.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01.在我国的科技术语中,地面以上大气层以内的飞行叫“航空”,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叫“航天”,到太阳系以外的飞行叫“航宇”。我国文献工作者则习惯于以“航空”一词为“航空”,“航天”和“航宇”三者的总称。在国外,一般把大气层以外飞行称作“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即“航宇”),并常以“航宇”一词包容“航空”。本文标题中的“航空”一词,其含意同于我国文献界的习惯用法,正文中对英语词汇的翻译,仍依原概念即“Aeronautics”译  相似文献   

9.
一、判断介词的依据汉语的介词大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转变成介词有两种情况:一是词汇意义丧失只有语法意义,如“把”“被”指表示构成“被”字句和“把”字句。二是虽然虚化,仍保留了一些词汇意义,如“替、为”等。“给”就是这样一个处于后一种状态的半虚化介词。因此判断“给”是介词还是动词就有一定的难度。朱德熙认为“给”作为介词是“服务”义,作为动词“给予”义单从意义进行区分实在很难。判断是介词还是动词,应从形式入手,看其是否具备了动词或介词的语法特征。例如:①靠着墙吃饭。②拿了衣服走出来。③拿生命开玩笑。④靠死工资吃饭。①②“靠、拿”后有助词“着”“了”等助词,因此是动词。③④“拿”“靠”本身意义虽有改变,有“凭借”义,但更主要的是这时其后不能加“着、了”等助词。⑤给小李一杯水喝。⑥给小张买了本书。⑤“给”带双宾语,后边可加“了”“过”,所以是动词;⑥则不能加“了”“过”,指表明“为谁”“替谁”而买。  相似文献   

10.
“九五之尊”也可称为“九五至尊”。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九五”是个特定的概念,“九”、“五”两个数字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至尊”一定要是“九五”呢?这就需要对“九”和“五”两个数字作一番具体解析。  相似文献   

11.
社科文摘     
“中华民族”称谓始于梁启超“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一文中,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  相似文献   

12.
“墨魚”不是魚 入夏以来,市場上的“墨魚”日漸增多。所謂“墨魚”,其实并不是魚,它和陆地上的蝸牛、水中的河蚌、螺螄同属軟体动物,学名叫做“烏賊’,有的地方叫做“墨斗魚”。我們知道,当蝸牛在“爬行”的时候,有一块“肉”伸出壳外,这块“肉”就是蝸牛的“足”(科学上叫做“斧足”);而烏賊的“斧足”一部分发展成为十条“腕”——即通常所說的“須”,围在头部的周围,因而在分类学上把烏賊称为“头足类”动物。烏贼的“壳”已經退化,只在体內殘留一片“內骨髂”(习慣称为“海螵  相似文献   

13.
刘昆 《科教文汇》2013,(5):70-70,72
牟宗三借佛教“一心开二门”的观念在中西哲学之间搭桥.使“良知”替换“一心”而作为内在超越,使“物自身”替换“真如门”.对应“无执的存有论”;使“现象”替换“生灭门”,对应“执的存有论”。从而将“良知”束之高阁,使得“二门”与“万法”之形而下层面的政治制度能解除束缚。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资助”加“商业赞助”的商业模式,使中国竞技体育高手不断。底部是数百家“地方少年体校”,发现好苗子;然后送入“省市体校”训练,这相当于“天使投资”;其中佼佼者,再进入“国家级体校”——如同多级“代理商”或“加盟商”。这之前相当于“多轮风险投资”。最后的高手,进入“国家队”,获得高水平资源,相当于“上市”。一旦获得奥运金牌,取得巨大商业收益,之前的参与者都能获得分成。  相似文献   

15.
“情报”和“资料”的关系,向来没有个比较一致的说法。“情报主导”论者有之,“资料中心”论者有之,“资料和情报平行”论者有之,主张机构分设者,亦有之,真乃都为一家之言! “资料”与“情报”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钱学森同志最近说,“资料”是“情报”的一部分。他明确指出:“我们常常说情报资料(引者按:“情报资料”,是把“情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劳创”)融合育人中不想“劳创”、不会“劳创”、不能“劳创”的难点,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理,提出“同轴互融”的融合育人创新模式,以培育“劳创”文化、构建“劳创”学习、激发想“劳创”的动力;以培养“劳创”教师、开发“劳创”课程、培养会“劳创”能力;以打造“劳创”空间、建设“劳创”社团、打造能“劳创”平台。为解决高职“劳创”融合育人难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视域的人既是时间性存在,又是空间性存在。当在“存在作为技术的世界出现的时代”,从内在勾连的“知觉”、“建构”、“差异”层面审视人的空间性存在如何可能时,由于人的空间性存在的知觉主体(身体)和知觉分别“创造”和“调节”于技术,作为人的空间性存在建构方式的“去远”和“定向”分别“实现”和“限定”于技术,突出表达人的空间性存在差异的“共同此在”和“自己的此在”分别“奠基”和“缘构”于技术。因而,人的空间性存在如何可能,可理解向技术。在已进入“空间的纪元”的当代,人的空间性存在的技术维分析若有意义,或许并不囿于学理域。  相似文献   

18.
奇妙的世界     
《科学大众》2010,(11):22-23
水果也有“雌”“雄”之分吗? 山东省临沂市 闫小萌 和动物一样,水果的确也有“雌”“雄”之分.而且在味道方面,“雌”水果比“雄”水果更甜美,品质更胜一筹。如苹果,“雌”的苹果脐略深.“雄”的苹果脐略浅。“雌”苹果皮薄,汁水多,味甜爽口;而“雄”苹果则皮厚,汁水少,味道也差些。  相似文献   

19.
老顽固     
“从前,”老人说,“世界上有美国、俄国、英国、西班牙等许多主权国家。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今天,世界上也有许多民族,大伯。”“你是谁?”老人突然问。“我叫汤沐。”“汤姆?”“不,大伯,是汤沐。”“我说是汤姆。”“你的发音有问题,大伯。你是在说另一个汤姆。”“你们  相似文献   

20.
<正>百节年为首。自岁时肇启,中国人便有了过年的习俗。庆新岁、过年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春节的称谓也不相同。先秦时,谓之“元日”“献岁”:两汉时,谓之“岁旦”“正旦”;魏晋南北朝时,谓之“元辰”“元首”;唐至明时,谓之“新正”“新元”;清代,谓之“元旦”“元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