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同时向人类提出了重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思维,但它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无法摆脱对人的依赖而超过人类,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的全部思维规律,不可能统治人类;坚守人性、情感、灵魂等精神领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定是我们人类。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3月15日,李世石总分1比4完败给AlphaGo,使围棋人机大战成为舆论热点,给人们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绝佳注脚。研发AlphaGo的公司叫"G00gle DeepMind",专门研究通过模拟神经元的网络来处理数据以"解决人工智能问题"。那么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不是具有了人的意识呢?其实,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类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能将机器人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意识混为一谈。有人担心,未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世界?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人类智能是指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 ,用脑力活动表现出来的智力。主要表现为 :感知观察力、记忆力、逻辑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等综合性的心理能力 ;而人工智能则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 ,也叫“机械智能”或“智能模拟” ,也可以说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人工智能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它的出现和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它进一步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属性 ;引起了意识结构的变化 ,扩大了意识论的研究领域考察电脑对人脑某些智能活…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作为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的存在,除了赋能教育使其更有效率和质量,也会通过智化让教育变得更聪明。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是以人工智能为镜,反思现有教育的“迟钝之处”,使之变得更聪明,即重构教育的意义、丰富教育的想象、促进教育的创新。同时,从已有经验和预测来看,人工智能智化教育有四种途径,即替代、补充、生成、迭代。当下,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策略有:(1)智化教育实验,创建“人机一体”的解释机制;(2)智化教育思维,建构超越人类原始思维的全新教育思维;(3)智化教育内容,重构知识秩序。  相似文献   

5.
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帮助人类超越极限。然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过人类智能、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等诸如此类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本文认为,人类智能具有生物遗传性和文化遗传性的特点,人类感知环境和快速反应与决策的能力,是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和求生本能促成的。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设计与被设计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人类思维在前,电脑模拟在后。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实际科学推理的思维过程成为可能.于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交叉点上形成了“人类问题求解“理论.同时,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与逻辑研究的交叉点形成了适用于计算机的新颖逻辑理论及算法.计算机人工智能(AI)研究虽化分为两派,但无论哪一派,在对于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包括机器学习和机器实现方面的研究,都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带来革命性变化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人工智能(AI)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科。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它一方面成为人类智能的延长,另一方面又为探讨人类智能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我们将目光投向了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做法。(1)激发兴趣,转换思维,调动创新意识;(2)创设环境,发展思维,训练创新意识;(3)因势利导,深化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自动机器模拟人脑思维,以人工思维代替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的新技术,如用电子计算机识别图象、分辨声音、翻译文字、整理资料、证明定理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工智能,或称思维模拟。意识和机器思维既是相似的,又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它们的相似性,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应作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及其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在阐述人工智能定义的墓础上,详细分析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当前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当前发展的新型技术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并展望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对于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研究进路的范式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50年中,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范式转化过程。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到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研究中智能思想的形成以及认识的变化吸取多元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假说与实证、改变与重构的经验积累及实践选择中发展。这种以模拟人类思维、心灵复杂现象的人工智能学科.其研究势必遵循多元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式,并逐步向实体智能化(逼近于人体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生富 《天中学刊》2001,16(3):83-86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功能模拟,二者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其思维的物质承担者不同,在智能活动中的地位和思维程序了悄同,所以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智能所特有的创造性和社会性,只不过是人类智能的延伸,至多只是部分地超越人类智能,在整体上是不能最终代替和战胜人类智能的。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源于人类欲使无生命的物体(Inanimate Objects)像人类一样智慧地生活的梦想。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一般以1956年夏季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如何能使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讨论会为起点[1]。2015年,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Alpha Go战胜了欧洲围棋冠军樊麾,2016年又战胜了世界顶级棋手李世石,打破了以《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为代表的众多媒体关于超人计算机围棋至少要10年后才会出现的预期。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演讲报告中透露中国计划建50个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和交叉研究中心。在此背景下,研究国内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热点和趋势,对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本土化研究无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时代,高阶思维是高等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的人的核心素养,具有主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四个特征。当前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信息知识的增长与传播的变化、教育教学的片面与隔阂等因素干扰了高阶思维的主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发展。高等教育教学应该妥善利用人工智能,在个体最近发展区与社会长远要求区之间协调激活学生思维发展的主动性、在情境搭建与多元评价之间平衡助推学生思维建构的系统性、以心理和情感融合教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综合性、以规模化全程化因材施教实现思维发展的跨学科性,帮助学生发展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人类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3)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4)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6.
刘卫平在《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指出,灵感思维发生要经过三个阶段:(1)显意识领域中逻辑思维的酝酿;(2)潜意识领域中思维诸因子自由碰撞;(3)涌现于显意识领域进行理论逻辑的验证、补充和完善。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思维特征与功能,构成缺一不可、紧密相关的整体联系。该文认为灵感思维的实质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相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协调好AI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而“面向未成年人制定什么样的AI技术规范”是回答好这一命题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基于“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从学理上阐释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探研进路。文章由五部分组成:(1)面向未成年人的AI时代诉求;(2)面向未成年人的AI治理态势分析;(3)AI技术规范概念阐释与定位;(4)研究的核心内容;(5)整体的探研进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期待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共同致力于解决AI与未成年人协调相融共进问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正>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揭示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而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就是意识。意识是人的心理现象,所以,研究意识的产生与人的心理的产生是基本一致的。为了对意识的产生有较全面的了解,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1)弄清意识在物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也就是明确它是在什么样的心理前提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弄清人类一般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这是研究人类意识产生的重要部分所在;(3)弄清楚就个体而言,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如果对这三方面有了基本的了解(尤其是第二点),那么,关于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比较清楚了。  相似文献   

19.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积极和消极影响,教育领域不仅要被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诸种挑战,更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具备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的素养,本文将这种素养称之为人工智能素养,即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的领域特定性与领域一般性兼具的学生核心素养。对人工智能素养的解析可以追溯到三维目标模式下的诸类研究,但这些研究未能廓清其内涵本质和内在逻辑。鉴于人工智能素养是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素养类型,本文首先从技术本体论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本质——人的技术化,并从哲学认识论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把握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知识与思维”的动态转化过程;情感作为源于认知过程的情绪化体验,不仅涵养了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渊源。由是,知识、情感与思维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构成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底层逻辑。籍此,本文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情感、人工智能思维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构建并详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通过以下四点进行讨论:(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二)适时点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三)引导联想,促成思维的运动性;(四)变化习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