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息传播从效果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通乐受”。传者向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受众对所传信息能够接受到而且乐于接受。二是“通而不受”。传播渠道畅通,但受众对所传信息并不认同。三是“传而不通”。传播渠道不畅通,传者所要传播的信息未能传达到目标受众那里。第一种情况属有效传播,无须多谈。第三种情况属无效传播,但改进起来并不复杂。关键是第二种情况,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常会有人将其误认为是有效传播,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缺乏新意,老一套;要么目标不明,盲目创,新;要么不知所以,变来变去。  相似文献   

2.
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是媒体“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高.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所以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他们便成为公众的、社会性的人物。他们还是自身所属媒体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媒体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有时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面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的兴起,面对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广播电视应该从“传者主导”向“受众主导”过渡.以受众为本.把握传者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点,把争夺受众与占领阵地.占领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引导受众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4.
“受众中心”论的演进
  时下,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正解构与重塑着大众传媒,新闻传播载体与模式变化惊人,“自媒体生产和社交化传播改变着新闻的内涵和外延”。①大众传播活动中关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历了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演变;这主要是基于信息资源状况和传播效果的实际变化而形成的。受众从百发百中的“靶子”到变得“顽固”,最终由于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类似性被影响和改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研究层出不穷,“受众中心”论得到推崇,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满足程度当做测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即使有“沉默的螺旋”存在,受众在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在计算传播时代,随着信息传播端越发明显的“去中心化”趋势,受众的存在形态已经由传统原子型的分散状态转化为圈层式的集聚式分布;内容则逐渐成为流量的入口,发生着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演化;尤其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发生从产品的功能、属性等使用价值朝创意接触点、沟通点等非使用价值的转向,导致品牌营销环境在互联网下半场的媒介场域中发生变革,迫使品牌营销必须从内容生产、营销对象、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等层面展开创新。  相似文献   

6.
孙强 《新闻传播》2010,(3):69-69
"病毒视频"的说法来源于"病毒式营销"。"病毒式营销"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常用于进行网站推广、品牌推广等。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像病毒一样,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信息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  相似文献   

7.
1.对当前广播界电话参与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直播加电话参与把广播办成了扩大了的人际传播,发挥了广播的最大优势,其功成的基本要素是为受众提供了情感满足。 2.回顾了大众传播学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根据,介绍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三个理论模式,考察了中国受众在传播内容面前由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历史沿进过程。 3.分析了1986年底开始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改革和目前广播界大规模的电话参与,认为它们体现出中国广播界乃至新闻界改革的大众传播学道路——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道路,这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一条在现实条件下稳妥可靠的改革道路。本文最后就“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与党性原则的关系问题,“以受众为中心”与媒体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新形势下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在各国外交博弈、科技竞争、文化交流、教育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思维和新挑战.本文借鉴议程融合假设,从设置者、议程、接受者之间三对关系的变化角度分析探索了互联网时代建构国家形象议程的传播规律和技巧,力求为塑造良好的国...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诞生以来,媒介的新闻传播理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演变过程,两种理念的出现和各自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如今,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传播技术和受众心理都发生了诸多变化,时代正呼唤着建立传受双方互相平等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0.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1.
陈波 《新闻三昧》2006,(7):16-18
新闻学认为,报纸除了有“引导舆论”的宣传功能外,还有“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功能。也就是说,报纸既要以宣传为己任,又要为受众提供信息、知识和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何将宣传功能与新闻报道有机融合,不仅是党报当前的重要工作,也需要企业报长期探索。从新闻学和宣传学的角度来看,宣传和新闻都是传播信息的行为。但是,前者是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后者是对客观发生的实事的叙述,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其实,企业报作为企业的“喉舌”,就应该在“扬者传其理”和“受者晓其事”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越来越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从传播形象、传播理念、传播取向到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无一例外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媒体已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工具,传播也不再限于单纯的宣传使命。由于报刊的发行量,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已经是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商业现实,这使得受众的兴趣指向和观赏习惯,成了引导和制约媒体生产和制作的潜在力量。为了从接受心理期待上满足受众的需要,大众传媒都在努力调适传受关系。“大众化”,便是媒体为了适应转向市场的时代潮流,对传播行…  相似文献   

13.
现实条件下,党委机关报如何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顺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维护党报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加强党报新闻宣传的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加快“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满足受众要求的党报新闻传播模式。 这里提出加快“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出于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考虑。在“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传播模式下,传者即办报人是较少考虑受者即读者需要的,更多考虑的是宣传价值,往往以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16.
赵青  张倵瑃 《传媒》2024,(3):19-21
<正>网络给传播带来了显著变化,使“传受”之间的“主—客”关系转变为“主—主”关系。在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体向受众发送内容、传播信息。互联网普及之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出现,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创制内容、发布信息,人人都是“麦克风”成为现实。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各种信息相互交织,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重庆当代党员杂志社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坚守新闻主责、  相似文献   

17.
从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看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集约、由宽泛到专业的过程,新闻传媒行业作为带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一个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市场细分的道路。随着大众文化成为文化主流,进而由大众化走向小众化、分众化,媒体在受众需求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正在实现从信息发布者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转变。本文试图从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媒体分众化的成因。一、处于主导地位的传者通过细分市场和自我定位来影响受众从本质上讲,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功利性过程,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欲被人知与欲知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传者…  相似文献   

18.
(接本刊第五期)四、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立体传播"就是指使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信息分层次地传递到目标受众中去。"国家形象的立体传播"是用立体传播的思路有效地传递国家形象,让人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知国家形象。由于构成国家形象的信息元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文字、感官、言语、行为、象征符号、理念等),只有通过整合传播与营销的思路,才能将国家形象立体地扎根于受众的脑  相似文献   

19.
陈亚军 《视听界》2004,(4):69-71
频道化时代的当今电视媒体,传播模式正在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化,受众的地位日益提升。各级电视台都加强了对受众的研究,纷纷以受众的兴趣和爱好来衡量与裁度自己的传播内容及方式,着力以平民的理念、视角去办平民的节目。盐城广播电视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原有的6频道重新定位、包装,创办了法制·生活专业频道。运作五个多月来,我们将频道的形象设计、打造特色栏目、创新采编手法和广纳百姓参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四大支柱对频道节目进行整体建造,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传播模式从以传者为中心迅速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新闻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受众有了更多选择信息的自由和方便。然而,互联网新闻在给受众带来这些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笔者认为,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