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文化的转变与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息公开的实现有赖于建立健全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和构建民主、透明、参与的公开性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基于政府和公民两个维度之上的良好公开文化是政府信息公开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而目前传统观念、习俗、惯例等文化因素的存在成为制约政府信息公开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文化的转变与构建方略.  相似文献   

2.
信息公开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制度形态,是政治民主和法治条件下的产物,在我国又可称为政府信息公开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透明政府的必要条件之一,信息公开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适应加强廉洁政府的建设需要,我国积极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实施办法。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不是十分的稳定和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外国的信息公开立法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梓良 《情报杂志》2003,22(7):105-106
信息公开制度是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是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是政治民主和法制健全的产物。研究外国的信息公开立法实践。探讨我国的信息公开立法问题。对于我国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顽强  杨敏 《现代情报》2014,34(6):48-51,55
政府的高效运行迫切的需要公民的监督,这既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权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在新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为政府监督的重要力量,新媒体信息碎片化有利于督促政府追求真理、扩大舆论场域、推动公民参与式治理,但是碎片化也带来了碎片信息孤立无援、过度娱乐化、去中心化的困境,我们要培育公民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和加强信息监管来克服碎片化信息对政府监督的阻碍,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张磊 《情报探索》2014,(2):61-63
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思想认识、构建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机制、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和内容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行政立法的民主参与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还存在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少,公民参与立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很多情况下民主参与只是流于形式等问题。因而,我国需要大力采取措施来提高行政立法的民主参与度。立法公开是立法民主的前提,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是扩大行政立法民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国家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对树立政府形象,保障公民知情权,维护媒体采访权,促进政府媒体公民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作用更为突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科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面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通过发达的网络媒体接收掌握信息的速度加快,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日益要求政府信息公开,以满足自身的知情权,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政府行政。在政府不断推进信息公开和职能转变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与新闻媒体形成良好互动,如何借助媒体及新闻发布制度塑造政府形象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作为域外环境与公共决策领域普适性公众参与制度的公民陪审团制度,在其运行逻辑中,蕴含着抽选公民陪审员和遴选专家证人、专家证人小组接受公民陪审员的询问等基本程序。公民陪审团兴起的制度背景在于社会理性对技术理性的纠偏与协调,以及代议制民主向协商民主的转变趋向。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在于,自上而下地推动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有效协作和互信,以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方式相互印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随机抽选的方式保证参与者的代表性,以交互性的质询和讨论方式保证参与质量,充分的程序和制度保障保证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腐败的主要原因。政府信息公开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和公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廉政建设的视角,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廉政建设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推动廉政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研究了电子政务中信息的公开与公正问题,指出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内在需求,信息公开是公民参与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者认为,信息公正是建立电子政务社区和谐秩序的道德诉求,以此为出发点,文中简要探讨了信息资源分配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和正义等深层次发展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政务公开的界定所谓政务公开,一般是指国家(政府)的政治事务或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应让大众了解。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条件下的政务公开是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和其他政治性组织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实现公民政治权利.而将做出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及其后果公之于众.以便社会其他成员进行参与、监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公众参与环保与环保监督的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着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较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不明晰,法律责任与惩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对以上缺陷的分析,找到一条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校务公开是高校一种重要的制度,是减少高校腐败现象滋生的手段,是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体现。校务公开既能体现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也能体现广大师生的监督权,是师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因此,高校领导以及师生应该对校务公开有深刻的认识,科学制定校务公开制度并严格落实,以促使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晋平  孟锦 《现代情报》2008,28(6):221-223
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经历了一个漫长历程,是政治民主与法制健全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分析中外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趋势,对我们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步伐,打造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各地法院先后受理并审理了多起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但是从案件的受理、审判到结案,各个环节都显示出法官们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认识上的分歧.因此,从理论上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予以梳理,统一认识,以指导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与审判是非常必要的.但限于篇幅,作者仅以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案件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作一分析与探讨.作者认为,基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取向,从保护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权保护原则、利益衡量原则、及时原则以及不公开审查原则.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蜀红 《情报科学》2005,23(10):1509-1511,15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和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建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思考,提出立法模式选择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配套协调以及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汪全胜 《软科学》2006,20(5):70-73
政府信息公开法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我国当前的政府信息立法中,需要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在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不受损害,但又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尤其是防止行政机关借口国家秘密损害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8.
梁宸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17-118
作为政务公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途径,加快公民参与的实施和完善已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当前政务公开中公民参与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出目前政务公开中公民参与仍存在着参与程度不足,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参与能力不高等问题,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给出了完善公民参与运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吕红 《现代情报》2017,37(2):112-118
医疗卫生信息公开本质上是政府信息公开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延伸。基于CNKI和WanfangData两大数据库平台对医疗卫生信息公开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并进行领域研究主题结构及其热点趋势分析。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公开领域的六大研究主题,并挖掘出该领域研究的三大热点内容。面向制度构建的医疗卫生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协同博弈问题、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医疗卫生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医疗卫生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等研究内容还亟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方式,政府的责任与公民的信息权利,政府在信息公开中的义务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