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提高我国体育博士生培养的质量,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调查访问法,介绍了美国有关体育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评估和排行工作,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1.美国体育博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明确第一,注重“个人本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第二,注重“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第三,注重“社会本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即重视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强调知识产业与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第四,突出博士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思想。2.美国体育博士研究生选择注重发展潜力美国体育博士研究生考试目的侧重于检查考生接受博士研究生教育前,在专业上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判断科研能力方面是否具有进一步培养的可能性,充分体现对考生科研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学习潜力的了解。面试时,着重了…  相似文献   

3.
利用在美国研修的机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分析了当前美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情况.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经过10批审批,到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有120所,学位点有257个;自1986年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以来,19所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具有29个博士研究生学位点.2005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使体育学形成了体育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综合格局,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培养渠道,解决了我国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问题.然而,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置不完善、4个二级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年增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下降等,这些现象与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博士研究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不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因此了解博士研究生体育态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就成为开展研究生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的脱节是我国体育高级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调查与文献分析,对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现实状况与期望值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构成的弱势与优势,为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津体育学院1979年招收和培养了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3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是全国最早开展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为博士联合培养单位,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培  相似文献   

8.
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和Internet查询等方法,对中、美、日等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改进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通过对三国体育学科研究生课程从基础理论、专业、相关学科、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日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结论: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津体育学院1979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全国最早开展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当时,招收和培养了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为“博士联合培养单位”,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博士生。此外,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2005年,获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同时,还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形成了体育学二级学科之间、体育学与教育学和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互动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硕士授权点跨学科门类和专业数目均居于全国体育院校前列。目前,在校硕、博士研究生400余名,硕、博士生导师60余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全国10所具有体育学博士授予权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培养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学位学分与学制、毕业论文要求以及用人单位评价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培养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优化策略,旨在为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综合能力,深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理论层面的革新与实践层面的运作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博士学位培养机制,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我国博士教育无论从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与美国相比较,都已超出学术发展常规,引起一系列问题。以美国博士学位培养模式为依据,提出一些“塔中塔”体育学博士学位培养策略与构想。认为我国只有对高校博士学位培养机制在选拔机制、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与博士生比例上严格把关,才能真正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从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历史视野、研究方向、人才类型、培养制度、论文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理念和设想。主要认为:传承自前苏联高教模式的现行体育研究生教育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学科本位”和“项目本位”并存的研究方向双轨制应该在博士生教育层次统合成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单轨制,即以“学科领域”与“研究对象”的理解,代替过去“学科”和“术科”的思维模式;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应该多样化,即学术型、应用型、学术应用融合型等并存;培养方式上应该是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并存且提倡结合,学制要有弹性,4~5年毕业应视为正常;学位论文规范则不必单一与固化,尤其结构规范要充分考虑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人文社科类论文的不同性质,作出灵活的、适合各自特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需要,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合作性特点,有一定实施功效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符合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它对体育学习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参加体育加试的山东省考生的资料进行分析与研宄,获得1.男女四项素质成绩均服从正态分布,反映了体育考生生源总体身体素质的生长发育趋势是合理的。2评价标准的难易程度比较适中,体现了素质间相互评价的可比性。3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代表各自素质类别的基奉属性和特征。全面地反映了考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指标效度高。旨在探讨体育考生身体素质的基本规律,为设立曼科学、更合理的考试评价标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领域中。对人体运动进行多机同步测试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下肢肌肉起止点三维坐标的研究”为博士论文实验部分的主要内容。将实验成果应用于活体运动的分析,以添补目前我国该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刘显 《体育科学》2011,31(9):85-97
以1999—2010年145篇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参考论文写作的国家标准和国际准则,对体育人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寻求对策,以期对提高论文的质量有所帮助。研究发现,体育人文博士学位论文题名存在的问题是简明性问题、准确性问题和吸引力问题。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是选词不规范问题、用词随意性问题。问题的成因是对文献检索和文献标引的知识掌握不足,缺乏正确的科学信念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解决它们要从细节中培养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以突出论文特色为主要原则,分别从研究的范围、领域、方法、理论和对象5个方面综合考虑题名和关键词的选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发[1],我国竞技体育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中因体教脱节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  相似文献   

18.
竞技体育向高校发展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校自身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要。从1986年至今,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改革的“始发期”,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与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比较,认为:新时期高校竞技体育的改革应以促成常规化的“校际体育竞赛”为切入点,带动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科研及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的前行:它将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成功,而且有益于我国培养当代高水平“文化体育人”之事业。  相似文献   

19.
Numerous academics have argued that if a field is to progress,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how future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are being prepared. To date, data generated on research trai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PESP)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students undertaking doctoral programmes with a formal coursework component, which is the model predominantly used in the USA. The traditional master-apprentice model is still, however, the dominant model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Australia, and there is a dearth of research on this model of research preparation. Hence, this study was an effort to capture the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 doctoral students (DSs) and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ECRs) who are/were engaged in programmes employing the apprentice model of training. The question we sought to examine was ‘what do PESP doctoral students and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perceive as the facilitator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learning to be researcher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cluded eight DSs and seven ECRs who were based i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stitutions. Data were genera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that sought to identify participants’ various research training experiences, a workshop that brought participants together to discuss their research training, and follow-up individual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hile much of the data generated through this study related to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such generic research skills as writing, grant writing and presenting at conferences, participants also discussed PESP-specific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including particular orientations towards research impa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cultur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the neoliberalisation of education and questions are raised about the forms of research training developing researchers in PESP might need if they are to thrive as researchers within and beyond the field.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美体育教学在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方面的比较研究,阐述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一些做法有违于素质教育应使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宗旨。因此,应借鉴美国体育教学评价的一些做法,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